批評分兩種:善意和惡意,人們對批評所接受的程度也完全不同。千萬不要將批評當作發泄不滿情緒的方式,批評不是發泄感情,除非你是惡意的批評。被批評者在接受批評時,可能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一種是很快意識到對方是在為自己好,是善意的批評;另一種則是認為對方在找人發泄心中的不快,是惡意的批評。善意的批評是為對方著想,而不是純粹表達自己的憤怒。
卡耐基建議我們不要胡亂批評他人,這是人立身處世的信條。值得我們引以為戒。然而,事情有時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我們有時也不得不進行批評,比如父親批評兒子,主管批評下屬,甚至好朋友有時也免不了批評幾句。所以,絕不批評是不可能的,關鍵在於批評的方式。
首先,批評者要有同情心。隻有這樣,才不會犯吹毛求疵的毛病,而且對他人犯錯誤的原因也會比較客觀地進行分析。說話要委婉和藹,不使用過分刺激或讓人聽了刺耳的字眼,比如“你真糊塗,這件事完全搞錯了!”這種語氣是沒人願意忍受的。你要時刻想著自己和他是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和他對立的,說話時先要對他人所的犯錯誤表示理解和同情,使對方消除不安,再用溫和的態度指出他的錯誤。
其次,指正的話越少越好,盡量用一兩句話就能使對方明白,然後將話題轉到其他地方。切忌喋喋不休地嘮叨個不停,讓對方陷於窘境,產生反感。對方的行為中有錯誤的地方應該指出,但做得正確的地方也應加以肯定,這樣對方才會因為你賞罰分明而心悅誠服。
所以,一個成功的富人必然懂得如何恰當地批評他的員工,從而讓自己的事業更進一步發展。
(九)華盛頓思維: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敵人多道牆
多個敵人,不如多個朋友。敵友之分,有時並不是那麼明確且死板的。要知道,今天的敵人,或許就是明天的合作對象,所以,何不放開心胸,讓自己以開闊的目光來看待他人。
朋友和敵人本來是對立的兩個範疇,但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人類在為利益而奮鬥的過程中,因為從屬於不同的利益關係,自然就會分成兩個群體:敵人和朋友。聰明富有的人在對待這一點上是一個怎樣的思維?正如19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所說的一樣:“沒有永遠的敵人和朋友。”
1754年,身為上校的華盛頓率部下駐防亞曆山大市。當時正值弗吉尼亞州議會選舉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恩的人堅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因為意見的分歧,華盛頓和佩恩之間出現了激烈的爭論,在爭論的過程中華盛頓說了一些冒犯佩恩的話,脾氣火暴的佩恩立刻大打出手,一拳把華盛頓掀翻在地。當時人們亂成一團,華盛頓的部下衝上來想要狠狠教訓佩恩,華盛頓急忙攔住他們,帶領部下回到了營地。
第二天早上,佩恩收到華盛頓托人轉交的一封信,目的是約他到一家小酒館見麵。佩恩知道這是華盛頓向他發出的戰書,決鬥的號角即將要吹響了。佩恩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等他趕到約會地點時,卻看到了令他驚訝的一幕,等候他的沒有手槍,沒有士兵,隻有華盛頓和桌上的美酒。見到佩恩,華盛頓站起身來,伸出手迎接他並麵帶微笑地說:“佩恩先生,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昨天的確是我先冒犯了你,我應該向你道歉,不過你昨天的過激行為也已經為自己挽回了麵子。如果你認為事情可到此為止的話,我希望你能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如何?”這件事情過後,佩恩成了華盛頓的狂熱崇拜者。
本來,一般人都會以為華盛頓會借助自己的權勢進行報複,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華盛頓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還跟佩恩成為了好朋友。如果華盛頓按照一般人的做法進行報複的話,恐怕他們之間的恩怨糾纏就不會隻是一天了。與其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還不如讓自己多一個朋友,這就是華盛頓的思維。事實也證明了這樣做的效果是最好的。
人生複雜無常,一切均處在變化之中,此一時敵,彼一時友,什麼樣的結局都應在預料之中,更何況世上本不存在最後的結局,結局均出現在電視劇裏或生命終結時。冤冤相報何時了,仇恨不隻會造成你我的敵對,還會加重生活的不安與憂慮,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與人交往,退一步能海闊天空。往往在我們需要幫助時,身邊出現的卻是我們的敵人。如果人與人之間不彼此交往,沒有利益的牽扯就構不成敵友;如果人與人之間不敞開心扉坦誠相待的話也構不成朋友。因此,多一個朋友,遠不如減少一個敵人好。隻要我們主動伸出和解之手,化解彼此心中的疙瘩,我們可能就會減少一個敵人,而增加一個肝膽相照的好朋友。
相容與對立皆在交流接觸中產生,當初的敵人可以成為後來的朋友,當初的朋友也可能成為後來的敵人,一切皆因觀念和價值觀的不同而轉換。陌生人為了共同利益可以變成朋友,親密的人為了貪婪和利益可以成為敵人。所謂敵人,是指為了個人利益相互爭辯,導致運用武力等手段來解決問題,最後使爭辯雙方的關係成為敵對關係;所謂朋友,是指那些誌同道合的人,也泛指那些交情深厚的人。世上沒有誰和誰是天生的敵人,也沒有誰和誰是天生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