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禍從口出”,直言揭穿別人的過錯就是一大禁忌。別人犯了過錯,要麼事先本來就知道,是故意犯錯,以便讓某個或者某些特定的人看到;要麼是真的不知道,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之後又害怕被別人發現。這個時候你的直言正好就把別人揭破了,自然會讓人覺得麵子掛不住。這樣的情況很容易就會滋生怨恨,以後你就會多了一個敵人,一個凡事都從中作梗的人。可見,直言的結果最後還是對自己不利,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太直截了當說的好,尤其不要當著當事人和眾人的麵說。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於1923年登上美國總統的寶座。這位總統以少言寡語出名,常被人稱作“沉默的卡爾”,但他也有出人意料的時候。
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但工作中卻常粗心出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女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微笑著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穿。”
這句話從柯立芝嘴裏說出來,真是石破天驚。秘書小姐馬上受寵若驚,一時之間竟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柯立芝看到她這樣,馬上接著說道:“但是千萬不要驕傲,我相信你能把公文處理得和你一樣漂亮。”正如柯立芝預料的那樣,從那天起,女秘書工作認真多了,公文的處理也很少再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非常欣賞柯立芝的方法,就向他討教:“這樣妙的方法,你是怎麼想出來的?”柯立芝哈哈大笑說:“很簡單的一個道理,你看見過理發師給人刮胡子嗎?他要先給人塗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疼。”
明明目的是批評,卻在批評之前先把人讚美了一番。有了這樣的開場白,被批評者就不容易懷有抵觸情緒了。看來批評與讚美也是人際交往中一門非常重要的藝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就會牽扯到批評,而批評是為了幫助別人改正錯誤和缺點,是一件十分難能可貴的事。可有的人好心卻被人當成了驢肝肺,對方不但聽不進去,反而還會反感;也有的人輕輕鬆鬆就達到了自己的意願。這就是說話的學問,聰明的富人往往很懂得如何掌握說話的技巧,並因此獲得財富。
在必須得批評別人的時候,請記得先讚美對方。人對某些事的記憶力驚人的好,比如讚美和批評,所以用詞須十分謹慎。一旦你把別人哄得心花怒放了,戒備心消除了,接下來的事情怎麼進行就比較好商量了。即便是在正確的前提之下,說話也不要太直接。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要違背真理,也沒必要為錯誤辯護,更不希望我們麵對錯誤或者邪惡緘默不語,隻是要求我們在說話時講究技巧,避免太過直率。
有的人覺得:嘴上不直說,在表情上體現出來也無妨。這樣也是不可以的。很多人在遇到自己不滿意或者不讚同的情況時,麵子上就會掛不住,就會壓抑不住蔑視的眼神、不耐煩的腔調、不滿意的手勢等。這和直言的結果並沒什麼兩樣,同樣都會帶來難堪。還有的人說,真正大度的人會虛心接受別人的指正和建議。但事實上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即使在表麵上接受,內心深處也還是不樂意的。即使一小部分人能容忍你的“造次”,他們也更喜歡婉轉的提醒。為什麼?因為直言會否定他們的智慧、能力和判斷力,會讓他們的榮耀和自尊心都受到傷害,在別人麵前下不了台。如果有機會的話,他們會和直言的人明爭暗鬥。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願意接受批評或建議,主要是因為怕觸傷自己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為此,我們在給別人批評和建議時,如果能找到一種含蓄委婉的方法,會更能達到使其改正錯誤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批評和建議如果隻提對方的短處而不提他的長處,對方肯定會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或者感到委屈。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先講自己的缺點和過錯。因為你講出自己的錯誤,就能給對方一種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樣都是犯過錯的人,這就會激起他與你的“同類意識”。在此基礎上再去批評或給對方建議,對方就不會覺得失麵子了,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和建議,你的忠言也通過順耳的方式傳遞給了對方。這也算含蓄的一種方法。
人無完人。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永遠都不犯錯誤。在錯誤麵前,你可能會忍不住大發雷霆,當場批評犯錯者的行為。然而,在狂風暴雨之後,你可能會沮喪地發現,你的“善意”並沒有被對方接受,甚至,換來的結果可能與你的初衷截然相反。
如果你直率地指出某一個人不對,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還可能會對對方造成更大的傷害。被批評並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沒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評時召開一個“新聞發布會”。你指責他人不僅傷害了他人的自尊,並且會使自己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所以,為了被批評者的“顏麵”,你在批評他的時候,最好避免第三者在場。不要將門大開著,也不要高聲叫嚷好像要讓全世界人都知道一樣。就心理學而言,一個批評與被批評的過程是批評者與被批評者在思想、感情上的相互交流與認同的過程。人們越是能尊重理解人,就越能冷靜、客觀地麵對別人的批評意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尊重、理解,才是使忠言不逆耳、聞過不動怒的轉化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