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鄰居是桐城另一大戶葉府,主人是張英同朝供職的葉侍郎,兩家因院牆發生糾紛。張老夫人修書送張英。張英見信深感憂慮,回複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張老夫人令家丁後退三尺築牆。葉府很受感動,命家人也把院牆後移三尺。從此,張、葉兩府消除隔閡,成通家之誼。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年輕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會為別人著想。跟同學、朋友或者陌生人發生矛盾時,他們都習慣於想著怎樣能讓自己有麵子,怎麼樣才能夠打敗對方。自己占理,就對別人不依不饒;自己不對,又不肯道歉。這就是典型的缺少氣度的表現。不懂得寬容別人,又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諒解呢?其實,我們在寬容別人的同時,就等於善待自己。古人雲:“大肚能容,容天容地,容天下難容之事。”這種境界當然不是容易達到的,但是隻要我們慢慢學會那樣去做,我們就一定會受益匪淺。
曾經有人問愛迪生對小時候打聾他耳朵的列車員的看法,令人們沒有想到的是,愛迪生非但沒有怨恨,還幽默地說:“我感謝他,是他給我創造了一個遠離喧囂的世界。這樣我才有了重大的發明。”這就是氣度,一個偉大的人,一個富有的人,一個有修養的人的氣度!
在現實中,我們也能看到,即使沒有利益衝突,人與人之間可能成為敵人的現象也是客觀存在著的。其實,利益永遠都是相對的,就像得失一樣。所以,朋友不是拿來互相利用,而是互相取暖的;財富並不是朋友,朋友卻是財富。如果在覺悟上上升不到這一點,彼此就絕對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十)赫魯曉夫思維:身臨其境才能理解別人
現實生活中,由於所處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我們有時很難了解別人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悲傷、沮喪、墮落、失意等不可能有更深刻的認識。但我們可以試著站在對方的立場,最大限度地理解別人。
現實中,很多矛盾、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解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當事人沒有身臨其境,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無法體會別人的難處和感受。
我們應該凡事多為他人設身處地想想,把自己放到別人的境遇裏,真正地體驗一下別人的心情。這樣,我們才能贏得別人的理解和信任。而那些沒有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的人,永遠認為“自己最不容易”,永遠認為“他(們)容易得很”,其實將心比心,誰又容易呢?誰又知道一張笑臉後有哭泣,誰又知道光明後有黑暗。
在一次政府會議上,赫魯曉夫聲色俱厲,義憤填膺地指責斯大林的錯誤。突然聽眾席上有人大聲發出詰問:“你也是斯大林的同事,”詰問者大聲喊道,“既然你知道他的錯誤,為什麼當時不阻止他呢?”
“誰在這樣問?”赫魯曉夫惱羞成怒地吼道。
會議廳裏一下子變得沒有聲音了,這種極度不安的寂靜,嚇得人們不敢動彈一下。
最後赫魯曉夫嘴角掛著一絲淺笑輕聲說:“現在你該明白為什麼了吧?”
因為上司命令的存在,他隻能做事後諸葛亮。就如同當赫魯曉夫怒問“誰在這樣問”時會場上沒有人敢動彈一下。這既是命令又是權威。為什麼赫魯曉夫這樣的人也做這樣的事情?通過這件事情可以看出來,很多人根本不了解當時的處境,所以總有那麼多話可以說,但是當親身經曆過之後,他們就會明白原因了。赫魯曉夫的這種思維方式,比他無休止地跟公眾解釋效果要好得多。僅這一個小故事就道出了當時赫魯曉夫的無奈。有一個小寓言故事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隻小豬、一隻綿羊和一頭乳牛,被關在同一個畜欄裏。有一次,牧羊人用繩索木棍捉住小豬,小豬大聲地號叫,猛烈地抗拒,企圖掙脫束縛。綿羊和乳牛聽得不耐煩了,那聲音太刺耳了,便對小豬說:“你不要那麼大聲叫了,有什麼值得這樣拚命叫喚?他不是也常常捉我們?可是我們並不大呼小叫。”小豬聽了之後憤然:“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隻是要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呢!”
現實生活中,由於所處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我們很難了解別人的感受;因此對別人的悲傷、沮喪、墮落、失意等不可能有更深刻的認識。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可能無意中說了很多傷人的話,給別人受傷的心靈再添劇痛。這就應了那句話“站著說話不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