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人也以彬彬有禮的風貌而著稱於世。在古代,禮是中國人一切習俗行為的準則,《左傳》中講到,禮是“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是為政者“經國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據。《左傳》和《禮記》裏還多次講到禮是“國之幹也”、“人之幹也”,“政之輿也”之類的話,可見“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之重要!
路留一步,禮讓三分,也包含著謙讓的思維。
常懷謙讓之心,是立身處世的重要方法。俗話說:“逼一寸眼盲路窄;退一步海闊天空。”不論鄰裏之間,還是同事之間,抑或是路人之間遇到矛盾,即使“有理”,也不如謙一謙海闊天空,讓一讓春風拂麵。
謙讓是一個人的學識的沉澱,是道德的顯現,是修養的展示。個人生活中,除了原則問題必須堅持以外,對小事、個人利益,相互之間若能多一分謙讓,就會讓身心帶來多一分愉快,就會多一分的可能創造出和諧的人際關係。自己在享用美食及所有快樂的時候,不獨享,想想周圍還有許多不如自己並沉浸在痛苦中的人們,這樣才好消緩由嫉妒而產生出來的種種壞想法,這樣才會在積累財富的同時淨化自身的修養。
(六)盧維斯思維:低調謙虛,才能穩守成功
盧維斯定理是說,工作中的謙虛就等於當你身居要職時,不盲目篤定認為這個職位非你莫屬。謙虛的人,總會想到離了自己地球照樣轉動,自己的工作,很多其他的優秀人才一樣能夠勝任,隻是缺少像自己一樣的機會。從而,愛崗敬業、一絲不苟,就是自己的行事模式了。
《易經》謙卦中說:“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盧維斯定理是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提出的: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將別人想得很糟。
鷹王和鷹後從遙遠的地方飛到遠離人類的森林。它們打算在密林深處定居下來,於是就挑選了一棵又高又大、枝繁葉茂的橡樹,在最高的一根樹枝上開始築巢,準備夏天在這兒孵養後代。鼴鼠聽到這個消息,大著膽子向鷹王提出警告:“這棵橡樹可不是安全的住所,它的根幾乎爛光了,隨時都有倒掉的危險。你們最好不要在這兒築巢。”“你們這些躲在洞裏的家夥,竟然膽敢跑出來幹涉鳥大王的事情?”鷹王根本瞧不起鼴鼠的勸告,立刻動手築巢,並且當天就把全家搬了進去。
不久,鷹後孵出了一窩可愛的小家夥。一天早晨,正當太陽升起來的時候,外出打獵的鷹王帶著豐盛的早餐飛回家來。然而,那棵橡樹已經倒掉了,它的鷹後和它的子女都已經摔死了。看見眼前的情景,鷹王悲痛不已,它放聲大哭道:“我多麼不幸啊!我把最好的忠告當成了耳邊風,所以,命運就對我給予這樣嚴厲的懲罰。我從來不曾料到,一隻鼴鼠的警告竟會是這樣準確,真是怪事!真是怪事!”“輕視從下麵來的忠告是愚蠢的,”謙恭的鼴鼠說道,“你想一想,我就在地底下打洞,和樹根十分接近,樹根是好是壞,有誰還會比我知道得更清楚的呢?”
盧維斯思維是說,工作中的謙虛就是當你身居要職時,並不認定這個職位非你莫屬,離了你地球就不會轉了,而是想到還有很多優秀的人才也能勝任,隻是缺乏跟你同等的機會,從而要做到愛崗敬業、一絲不苟。實際上,盧維斯定理含有一種做人謙虛、謹慎、低調的道理。如果我們坦率、自然,不很在意別人的看法的話,我們就會比較容易成為一個可愛的人。我們如果虛懷若穀,就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謙虛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人緣,還有不斷進步的契機。謙虛才能使君子善始善終,從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來說,保持謙和是必要且重要的。
世界上很多名人都十分謙虛,而他們的謙虛都來源於深刻的自信。許多人的表現可以證明:一個人越是偉大,他就越是謙虛,這種謙虛來源於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信心。因為成績本身就說明了一切,所以就不必去登廣告,更不必去寫份簡介進行預告。哈茲利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莎士比亞是最謙虛的人。他本人並無出奇之處;但是他具備別人的一切優點,或者說他具備了別人可能具備的一切優點。而莎士比亞卻自認為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與其他人毫無差別,在別人看來十分出奇的地方,他自己卻認為很普通。他的各種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的,而他自己卻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事實上,他具有人類所知曉的所有才能。”
再比如林肯,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並不值得載入史冊,還不具備資格!這才是真正的謙虛。
謙虛也是謙讓、平等的表現,是禮貌的重要內涵。謙虛、禮貌包含著我們的祖先對自然文化的驕傲和自豪,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所推崇的高尚品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名句,流傳至今,已經兩千多年了。從這句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孔子的謙虛之甚,足為後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