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而禮貌的本質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友善,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聰明的富人往往比平庸的窮人更懂得謙虛地站在幕後默默努力,最後一鳴驚人。
春秋時期,孔子和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一天,途經一片樹林,看到一個駝背老頭兒拿竹竿粘知了,就好像是從地下拾東西一樣,十分熟練,一粘就是一個。
孔子問道:“你這麼靈巧,一定有妙招吧?”駝背老頭兒回答說:“我用了5個月的時間來練習捕蟬技術,如果在竹竿頂上放兩個彈丸掉不下來,那麼去粘知了的時候,它逃脫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如果一連放上5個彈丸掉不下來的話,粘知了就像拾取地上的東西一樣簡單了。我站在這裏,有力而穩當,雖然天地廣闊,萬物複雜,但我看見的、想的都隻有知了的翅膀。如因萬物的變化而分散精力,又怎麼能夠捕到知了呢?”
孔子聽後轉身對學生們說:“奇人真是無所不在,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西方有一句警語:“上帝讓他亡,必先讓他狂。”這句話,與中國古代先哲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警語殊途同歸。老子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就是說生活和工作中常見的一種策略,也可說是兵法。在兵家戰例中,有太多的誘敵方略,都是以弱示人,送給對方幾乎到嘴的肥肉,但對方等要吃下的瞬間,上當失敗的大勢就已定了。
懂得謙虛是成熟的表現,自信與謙虛可說是辯證的統一。很多人都知道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謙虛謹慎的重要性,在開始創業的時候也往往能夠謙虛謹慎,但在取得成功之後就開始自我膨脹,把平和謙虛的心態拋到了腦後。從驕傲起步,麵前就是走向失敗和坎坷的路途。
常曰:福兮禍之所伏。所以,禍福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同時存在、相生相克、相依相生的對立麵,任何時候,謙虛謹慎,也許能逢凶化吉,遇難呈祥;任何時候,驕傲自滿必會讓災禍和磨難緊緊相隨。
古人有一段話,詳細闡明了這個禍福變化的過程。“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得以盡天年。行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
謙虛,可以讓你在逆境中得到別人的幫助。本來,人對人的看法首先是客觀的,所以人走茶涼是十分正常的。如果自己處於逆境中的時候,仍然自負驕傲,就會讓許多想幫助你的人敬而遠之。這是自己對形勢沒有客觀估算的結果,實際上,一個人要是處於逆境中,又哪裏有自負和驕傲的資本呢?如果不能謙虛,恐怕很多場合隻能自取其辱。所以,逆境中更要注意低調做人,謙虛本分。
謙虛,可以讓你看得到別人的優點,可以讓你保持寬廣的胸懷,對於先進的東西能夠兼收並蓄。謙虛,可以讓上級對你產生好感,與同僚能夠和睦相處,讓下級覺得和藹可親,從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人脈資源。
IBM總裁送給自己兒子的座右銘恰當地把兩者結合了起來——“心靈像上帝,行動如乞丐”。心靈要永遠都有高傲之情,但行動的時候卻要像乞丐一樣,去珍惜、去把握一切有助於我們人生幸福與成功的機會。即便是聖人,在專長的領域之外,他也需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
所以,從工作和生活上來說,從做人和做事的需要來說,謙虛做人都是第一要義。有了謙虛平和的心態,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始終保本,可以讓我們的人生過得多姿多彩,可以讓我們從容地欣賞人生過程之美,可以讓我們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保持一個謙虛平和的心態,無論處於順境、逆境,無論貧富貴賤,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讓我們從容淡定。
(七)曾子思維:言信行果,誠懇做人
誠信,是一個成功的人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沒有誠信,你就沒有了獲得別人信任的前提;沒有誠信,你也沒有了在事業上塑造名聲、繼續發展的基本。誠信,除了是一個人的品質問題,還牽涉到他的形象,有誠信,自然會較容易受到他人的青睞,而一旦不幸有了無誠信的名聲,必定會讓聞者果斷舍棄。
誠,就是誠實待人,以真誠的言行對待他人,關心他人,對他人富有同情之心,並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不說謊,不抄襲,不作弊;信,就是講信用重承諾,一諾千金,言必行,行必果,遇到錯誤勇於承擔。一諾千金,甚至千金也難買一諾。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誠信的人臉上有自尊,目光裏有自信,行動中有把握,生活中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