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集團之所以能在市場競爭中長期站穩腳跟,由一個連年虧損幾百萬的公司,到以千萬的增幅連年贏利,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其中一方麵靠的是員工“十不準”戒規。戒規條款幾近苛刻,但正是對它的嚴格執行,培養員工形成了良好的工作習慣,保證了公司高效率運轉。
海爾集團有個規定,所有員工走路都必須靠右行,在離開座位時則需將椅子推進桌洞裏,否則,都將被罰款。
奧克斯集團有一項規定是開會時不得有手機鈴聲,若違反,每記鈴聲罰款50元。因此才行成無論大會小會,都不會受手機鈴聲幹擾的良好氛圍,即使是剛進奧克斯的新人,也知道必須養成這樣的良好習慣,絕不觸犯。
企業之所以做這樣的規定,用意十分鮮明,就是希望全體員工在心目中形成一種強烈的觀念:製度和紀律是一個不可觸摸的“熱爐”。但很多的企業把製度“定”在了牆上,而沒有真正去實施和按規章製度去辦事,這一點在很多的國企尤其突出,企業越大,這樣的事情越多。
“破窗理論”更多的是從犯罪的心理去思考問題,但不管把“破窗理論”用在什麼領域,角度不同,道理卻很相似: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必須及時修好“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
若從人與環境的關係這個角度去看,我們周圍生活中所發生的許多事情,也正是環境暗示和誘導作用的結果。比如,在窗明幾淨、環境幽雅的場所,沒有人會大聲喧嘩,相反,如果環境髒亂不堪,倒是時常可以看見吐痰、便溺、打鬧、互罵等不文明的舉止。
再比如,在公交車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隊上車,又有多少人會不顧眾人的文明舉動和鄙夷眼光而貿然插隊?相反,車輛尚未停穩,猴急的人們你推我攘,爭先恐後,後來的人如果想排隊上車,恐怕也沒有耐心了。因此,環境好,不文明之舉也會有所收斂;環境不好,文明的舉動也會受到影響。人是環境的產物,同樣,人的行為也是環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係。
在公共場合,如果每個人都舉止優雅、談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夠營造出文明而富有教養的氛圍。千萬不要因為我們個人的粗魯、野蠻和低俗行為而形成“破窗效應”,進而給公共場所帶來無序和失去規範的感覺。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平時一直強調的“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就不僅僅是一個空洞的口號,它決定了我們自身的一言一行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日本某公司為防範“破窗效應”提供了典型事例:
一天,日本某電器公司銷售員誤將一台沒裝機芯的樣機賣給了一顧客。經理得知後,立即指令公關部門尋找顧客。他們利用僅有的兩條線索:姓名和美籍記者,連夜打了35個緊急電話,終於找到了顧客基泰絲在東京的地址和電話,並作了及時妥善的處理。原來,基泰絲發現唱機無法使用時,非常氣憤,已連夜寫下了《笑臉背後的真麵目》,準備第二天見報。當這個顧客了解到該公司處理此事的全部過程後,深為感動,便將稿件改為《35個緊急電話》,見報後,公司聲譽陡增,一時間門庭若市。
推而廣之,作為一個人,如果自己犯了一次錯,自己寬容了自己,那在這個“破窗思維”的順勢引導下,將來你就勢必會容忍自己更多的錯誤。成功的富人,會從一開始就杜絕這種蔓延,他們會把第一扇被打碎的窗戶及時仔細修好,並不容許有第二扇被打破。
(六)羊群效應思維:抵禦盲從心態
羊群效應,就是指沒有理性和客觀知識前提的盲從行為。在生活的各個方麵,我們都能發現羊群效應,以及它造成的後果的嚴重性,所以我們更應該學會如何避免它,學習應對它的辦法。
在一群羊前麵橫放一根粗大的木棍,第一隻羊奮勇跳了過去,第二隻、第三隻也會跟著跳過去;這時,把那根棍子悄悄撤走,後麵的羊,走到這裏,仍然會像前麵的羊一樣,向上跳一下,盡管那根攔路的棍子已經不在了,這就是所謂的“羊群效應”,也稱“從眾心理”,即在信息量不充分的情況下,人們容易產生的盲從行為。羊群效應就是比喻人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往往是由於信息量不充分,決策者很難做出合理的判斷,產生自主的行為帶有一定的風險。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盲從,而盲從往往會陷入騙局或遭到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