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正在去往天堂的路上,這時,聖·彼得攔住了他,對他說:“你確實是有資格住進天堂的,不過,天堂裏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再把你塞進去,所以……”石油大亨思考了一下,然後對聖·彼得說:“我可以理解,不過,我想同裏麵的居民說一句話,請您允許。”聖·彼得覺得這請求不過分,於是就同意了。
隻見石油大亨把手攏起嘴大聲喊道:“地獄裏發現石油了!”隻聽“砰”的一聲,院子的大門打開了,裏麵的居民蜂擁而出,爭先恐後地向地獄跑去。聖·彼得驚訝地看著眼前的這一幕,扭頭對石油大亨說:“你太有才了,好了,現在你可以在天堂居住了,好好照顧自己。”可是,隻見石油大亨在天堂門口停住了,他望著遠處奔往地獄的人群,猶豫地說:“算了,我想我還是不要進去了,大家都去了地獄,說不定那裏真的有石油,我也要去地獄,再見,聖·彼得。”話音未落,他拔腳就往地獄狂奔而去。
在管理學領域,羊群效應是一種常見的現象。由於市場的複雜,信息的雜亂,商家的保密行為和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使得企業決策者的信息缺失,投資者很難對市場未來的不確定性作出合理的預期。信息在不斷傳遞中,大致相同的信息被彼此強化,從而產生從眾行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決策者通過觀察同行的行為而提取信息,作出判斷,以減弱市場風險。
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持某種意見的人數多少,而不是這個意見本身。人數多本身就有說服力,很少有人會在眾口一詞的大形勢下還能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20世紀末期,網絡經濟一路飆升,“。com”公司遍地開花,大量積聚的投資家都跑馬圈地一般賣概念,IT業的CEO們個個爭著比賽燒錢——燒多少,股票就能漲多少,於是,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往這條河水裏衝。2001年,網絡經濟的泡沫破滅,浮華盡散,大家這才發現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下,獲利的隻是領頭羊,個別的膘肥體壯,無數跟風者成了犧牲品。
理性地利用和引導羊群行為,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創建區域品牌,獲得利大於弊的較佳效果。羊群效應的出現一般在一個信息不對稱的行業。在這個行業上有一個領先者(領頭羊)擁有豐富的信息,占據了主要的注意力,那麼整個跟風者就會不斷模仿這個領頭羊的一舉一動,領頭羊到哪裏去“吃草”,其他的羊也去哪裏“淘金”。所以,尋找好領頭羊並規範其行為是利用羊群效應的關鍵。
“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性行為導致集體的非理性行為的實用機製。對於個人來說,盲目跟在別人屁股後麵亦步亦趨難免被淘汰或被吃掉。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主見、自己的創意,不走尋常路才是從大眾之中脫穎而出的捷徑。不論是加入某一個組織成為其中的一員或者是自主創業,保持創新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也正是一個富人應該具備的“思維品質”。
對於職場人而言,在就職方麵,往往也會出現“羊群效應”。存在的東西必有其合理性的一麵,羊群效應並不見得一無是處。這是自然界的優選法則,在信息不對稱和預期不確定條件下,看別人怎麼做確實是風險比較低的。羊群效應可以產生示範作用、學習作用、推廣應用和聚集協同作用,這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成長很有幫助。
但我們不應該是羊,因為我們有思維能力,應該學會思考,去衡量自己。應該去尋找真正屬於和適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謂的“熱門”工作。如果個性與工作不合,努力反而會導致更快的失敗。有人做IT賺錢了,大家就一窩蜂去做IT;做管理谘詢賺錢了,大家又一窩蜂去上管理谘詢公司;在外企幹活,工作環境好,薪水也高,看上去風風光光,於是大家就都去學英語;做公務員很穩定,收入也不錯,大學畢業生都去考公務員,都來擠獨木橋……我們還要留心自己所選擇的行業和所在公司中所潛藏的危機。即使朝陽產業、大企業都不可能是“避風港”,風險永遠都存在,必須大膽而明智地洞察。
正如《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描述的那樣,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終沒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機意識、到處尋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在舊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尋找到了新的生機。前麵的那隻小老鼠注定是窮人,而後麵那隻小老鼠則肯定是個從容的富人。
真正聰明的富人不會盲目地跟從別人的思維,他們會進行獨立地思考,做出自己理性的判斷後再付諸行動;相反,那些平庸的窮人則經常跟隨大流做出一擁而上的事情來。
(七)蝴蝶效應思維:千裏之堤,潰於蟻穴
世間萬物,都是各有聯係的。有時候一個小小的失誤,就能造成巨大的損失。一個小小的裂縫,說不定到最後會造成一座城堡坍塌。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得防微杜漸,一有問題就及時解決,把它扼殺在萌芽狀態中。
南美洲亞馬孫河邊熱帶雨林中一隻蝴蝶,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後就有可能引起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這樣的事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