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亞瑟爾不顧任何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歹徒的行動。他跑遍了半個美國,有一次還為了一個重要的線索獨自飛往墨西哥。
一年後,歹徒終於落網。很大一部分的功勞要歸於亞瑟爾,他成為了英雄,一家媒體稱讚他是堅強而勇敢的人。
一個月後,亞瑟爾卻在臥室割脈自殺了。在遺書中,他寫道:“這些年來,我活下去的唯一動力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凶手已經被判刑;麵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聰明的富人往往在實現了自己所期望的目標後,會立即再製定出一個足以讓他動心的目標,繼續保持先前的熱情和衝動。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製定目標、達成目標的過程。對自己設定的目標越來越高,能力才會隨之成長,財富也才有可能不斷上升。
伯特·施裏茨自認為是當音樂家的料。上初中時他演奏手鼓,卻並不怎麼高明,唱歌也五音不全,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為實現當歌唱家兼作曲家的理想,伯特去了“鄉村音樂之都”維爾納什。
到那兒後,伯特拿出僅有的積蓄買了一輛舊汽車,既做交通工具又用來睡覺。他找到了一份上夜班的工作,以便白天有時間跑唱片公司。在這段期間,他學會了彈吉他。十多年裏,他一直堅持寫歌練唱,不停地嚐試叩擊成功之門。
13年之後,伯特的歌唱實力得到了托爾卡皮公司音樂總監的賞識,並決定為伯特出專題唱片。憑借這張唱片,伯特一舉成名,他的音樂在全國每周流行的唱片選目中名列前茅。
常人難以想象的事,伯特確確實實做到了。不僅如此,在第二年的暢銷鄉村音樂唱片集中,《賭徒》這首有名的歌曲就是伯特的傑作!從那時起,伯特創作演唱了23首頂呱呱的歌曲。由於他專心致誌,全力以赴,夢想終於得到了實現。
人生必然有目標,但這些目標如果都是孤立且短暫的,那麼,人生就隻能是一個長期間斷地完成一個又一個目標的過程。互不相關的目標,從來不能給一個人帶來很大的成就,它們隻是一個又一個在不斷的時期裏占據人生一部分的路標,聰明的富人懂得把這些路標都緊緊連起來,把這一段段路程變成走向成功的軌跡。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夢想更具實現的可能性,才能獲取更大的財富。
(八)行動思維:身體力行永遠勝過天馬行空
成功始於心動,成於行動。要解除“自我設限”,關鍵在於自己。
馬塞汀曾說:“當你全盤接受現在的自己,改變就會顯得輕而易舉,再也不必對不好的自己大加撻伐了。”如果你要等到一切客觀條件齊備才能決心行動的話,那麼即使真的有那一天,你也未必會行動,更不要說那個時候行動的契機已經錯過了。也許你隻要努力去做,事情就永遠不會多,並且就會有收獲。而要是選擇了一直等待,就會萬事來不及。大部分普通的窮人都是在等待機遇的同時錯過了成為富人的可能。因為他們永遠在想象成功的路上,卻並沒有身體力行地去實踐他的夢想。
齊格勒是世界上著名的演講大師,他在演講的時候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即使是世界上最大的火車頭,隻要在它的驅動輪前塞一個幾厘米見方的小木塊,它就會停在鐵軌上無法動彈。而火車頭一旦動起來,這小小的木塊就無法抵擋,當速度達到最高時,它甚至能撞穿一堵厚5英尺的水泥牆。火車頭的威力為什麼變得如此強大?隻在於它動起來了。
人也像這巨大的火車頭。當我們隻是空想而沒有任何實際行動時,就像火車停止了,無法動彈,但是人一旦行動起來,就會產生巨大的力量。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次可能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隻想著走鋼索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後來人們就把這種專心致誌於做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凡事先行動起來的一個主要好處,就在於容易到達“瓦倫達心態”,因為一旦迅速進入行動狀態後,就來不及多想,逼上梁山,背水一戰,隻有一條路走到黑,這樣反而容易成功。
無論是走在地獄還是天堂,“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吧。”這就是瓦倫達心態,向著目標,心無旁騖地前進,這是每一個成功的富人必備的素質。
很多平凡的庸人總是在假如的情況下放縱自己的夢想,總是設想,假如時光能夠重來,我一定會如何如何……但倘若沒有實現夢想的勇氣,也不會有讓夢想付之於行動的決心,那麼夢想又怎麼可能會實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