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時的變通往往需要一種靈活而又迅速的轉變,來一個對規則束縛的掙脫,否則我們若一味地鑽入“執著”的套子,結果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則可被稱為“鑽牛角尖的英雄人物”,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要真正地開闊思維,尋找多種渠道來解決問題,或許你會從中得到不用勞神費力、盲目執著蠻幹的意外收獲。
譬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人們往往會稱讚愚公的堅持不懈、執著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固然是可貴的,是戰勝困難所必備的,但如果我們突破思維規則的束縛,再來談論一下愚公的舉動,或許你就會發現,其實愚公的做法也是一種很“傻”的辦法,出動全家大小、男女老幼進行移山,那經濟來源何以取之呢?與其用微乎其微的力量來“搬”山,倒不如開辟一條旅遊的通道來,在山上建一些“風景”,豈不更好?所以當執著真正地植入人的思想、生活和社會,就需要我們用思維和理智另辟一條新路。
如果我們缺少了變通,一味地執著,或許我們也可稱這種行為是蠻幹,這種“執著”往往使人身陷困境並湮沒於困境,對國家和社會生活也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生命的旅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嶇的小路;有春光明媚萬紫千紅,也有寒風凜凜萬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裏我們需要執著,然而當麵前就是萬丈深淵之時還固執前行就意味著死亡。變通就是:一指間的距離卻讓你獲得生命。
一個林場主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大片的林場,每天駕車穿梭於林場中,他都萬分欣喜地看著這些能給他帶來大筆財富的森林。然而。一場無情的大火把一棵棵百年樹木變成了焦木,他失魂落魄地走在街上,發現許多人排隊購買木炭取暖。他靈機一動,把焦木加工成木炭銷售,結果獲得了大筆財產。
聰明的林場主在苦心經營的林場成為焦木時,沒有盲目地執著種樹,而是利用焦木獲得大量財富。這一指間的變通讓他重獲財富。
變通能帶來成功,轉機能給人以新生。“變則通,通則久。”“曆史是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使思想和實際相符合。”這是馬克思的辯證法給我們的科學真理。
商鞅二次變法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唐太宗、唐玄宗的變法改革於是有了貞觀之治,有了開元盛世;日本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迅速發展。
因此,人的一生不能缺少執著,更不能缺少變通;隻有突破思維的束縛,我們才能正確地看待和評價事物的是與非,才能在理想的道路上執著而又靈活平穩地前進。當我們真正地將“變通”和“執著”融合,真正獲得思維的解放,或許我們會得到更多。
一個人需要變通來獲得成功,一個企業需要變通來獲得效益,一個民族需要變通來獲得發展。變通就在你不經意的一瞬間,就是一指間的距離,變通會讓你看到柳暗花明。
辦事,講究恰如其分
有的人辦事,講究恰如其分,恰到好處,正如《菜根譚》所言:“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有時候,過分認真或專注於一件事情,我們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某公司有一位精力旺盛的女業務代表,負責在高爾夫球及網球場上的新人當中,發掘明日之星。美國西海岸有位年輕網球選手,特別受她重視,她決定延攬對方加盟本公司。
從此,縱使每天在紐約的辦公室要忙上12個小時,她依然不忘時時打電話到加州,關心這位選手受訓的情況。他到歐洲比賽時,也會趁著出差之便,抽空去探望探望,為他打理一切。有好幾次,她居然連續一周都未合眼,忙著飛來飛去,追蹤這個選手的進步狀況,偏偏手頭還有一大堆積壓已久的報告。
一次那位年輕選手參加法國公開賽。按原訂日程,這位女業務代表不需出席這項比賽,但是她說服主管,為了保持與那位年輕選手的關係,她應該到場。主管勉強答應,但條件是,她得在出發前把一些緊急公務處理完畢。結果她又是幾個晚上沒合眼。
抵達巴黎的當日,在一個為選手、新聞界與特別來賓舉行的晚宴上,她依舊盯著這位美國選手,並且像個稱職的女主人,時時為他引見一些要人。當時是某位瑞典網球名將獨領風騷的年代,他剛好是她們的客戶,又是那名年輕選手的偶像,那位名將自然地就介紹他倆認識,那位名將正在房間一角與一些歐洲體育記者閑聊,她與年輕選手迎上前去。對方望向這邊時,她說:“您好,容我介紹這位……”天哪!她居然忘了自己最得意的這位球員的姓名!
後來,那位年輕選手成了世界名將,但他與那位女業務代表再也沒有關係。
這位女業務代表的確令人欽佩,如果運氣好,碰上一個懂事的小夥子,她的失誤也不是什麼大的失誤,因為在那種情況下,隻要小夥子自我介紹一下就沒什麼問題了,不計較,同樣也沒有什麼事。但她這樣不顧一切地認真工作,對服務對象過於關注,才會造成的失誤。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自獲諾貝爾獎之後,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間,包括電視廣告商人等等拉著去做這做那。文人難免天真,不擅應酬,心慈麵軟,不會推托;做事又過於認真,不懂敷衍,於是陷入忙亂的俗事重圍,不知如何解脫,終於自殺,了此一生。報載,川端臨終前,曾為籌措筆會經費而心力交瘁,情緒十分低落,這可能是促使他厭世自殺的原因之一。
固然,對一位作家來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口井已經算是鑿得夠深了。但如果他不被卷入使他厭倦不堪的瑣事,而能依然寧靜度日,以他東方式的豐富的智慧,或許會有更具哲理的創作留傳於世。
常有人歎息生活忙亂,負擔沉重。
當然,人生有許多推不開的負擔,但是,在這些負擔中,有很多是沒有必要的,由於人太奢求,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顧此失彼。
在今日中國的父母與子女之間,經常發生這樣的悲劇——父母對子女的過分關注反而引起子女的怨恨與不滿,這不能不讓人反思。所以我們說做事還是恰到好處的好。不要因為自己常被人拉去做這做那,就以為這是表現自己才幹或拓展事業的大好機會。
一個人的精力有限,時間有限,“能者多勞”,是對於有才幹人的讚譽,卻也是對他的一種悲憫。在有生之年,把握自己真正的誌趣與才能所在,專一地做下去,才能有所成就。
寵辱不驚,坐看雲起
古人說,權勢過高,物極必反,所以要忍權勢,不要過分貪戀高官厚祿。權力在握,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權應該正確地行使。否則胡作非為,為所欲為,置民生、國家於不顧地爭權奪勢的人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自古以來官場之上相互傾軋,有因妒忌別人,進讒言害人的;還有貪圖利祿,不能全身而退,以至於遭到殺身之禍的;有得到權力,就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自己謀一己之私利的;有大權在握,不顧百姓死活,亂施暴虐的,這些人都是不能忍耐的,因而也導致了他們自身的滅亡。
大凡權勢這種東西,對君主有利,對臣子不利;對等級名分有利,對大臣奪權不利。隻有不明智的人才把權力攬在自己手中。
西漢的霍去病,是漢武帝時的驃騎將軍,攻打匈奴有功勞,他的弟弟霍光做了大司馬大將軍,受漢武帝的遺托輔佐太子。遺詔上寫:“隻有霍光忠實厚道,可以擔當重任。”並讓黃門畫了周公輔佐周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圖畫賞賜給他。他輔佐漢昭帝當政14年。昭帝死,霍光迎接昌邑王劉賀入宮,當了皇帝。劉賀淫逸玩樂,沒有節製,霍光廢掉了他,又迎立漢武帝的曾孫病已為孝宣帝,政權都歸霍光,並另有加封。等到霍光死了,孝宣帝才開始親理朝政。霍光的夫人和她的兒子霍雲、霍山、霍禹等謀劃廢掉太子,後來事情敗露,霍雲、霍山自殺,霍禹被腰斬,霍光夫人和她的幾個女兒、兄弟都被殺頭示眾,家族遭到株連,因而此次被殺的有幾千家。司馬遷說:“霍光輔佐漢朝皇帝,可以說是很忠誠的,但是卻不能保護他的家族,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權威、福分是君主的東西,臣子掌握它,長期不退,很少有不遭到災禍的。”
司馬遷對此評論說:“小人的智謀足夠完成他的奸計,其勇力足夠完成他的暴行,這就是老虎又長上了翅膀。”
西漢蕭望之和王仲翁都是由丙吉推薦的。被皇上召見時,正是霍光把持朝政,別的人都攀附他,隻有蕭望之不攀附霍光,於是不被重用。後來蕭望之射策得了甲等,做了郎署小苑東門侯,王仲翁則當了光祿大夫、給事,進進出出,侍從大呼大叫,十分受寵,他回身對蕭望之說:“你為什麼不肯附從眾人而寧願守門呢?”蕭望之回答說:“人都各自堅持自己的誌向。”也就是人各有誌的意思。不依附於權貴是忍受權勢誘惑的表現。人應該堅守住自己的誌向,不為一時的個人權欲所左右,才能真正地忍受權勢的引誘,也就逃避了災難。
權勢到手,確實令人振奮,也實在可以令人風光一回,似乎更可以光宗耀祖。但是稍一不慎,大禍臨頭,權力旁落,後果也就自然連普通百姓不如,反而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了極大的災禍。對於權勢不可過貪,應該克製這種占有權利的欲望,不讓它盲目膨脹,忍耐住不去落入爭權奪利的陷阱,為長遠利益著想。
追求名利地位,本來無可非議。立於天地之間,把自己的聰明才智貢獻給社會,從中獲得社會的公認,而得到名利、地位也是應該的,隻是不要單純為了貪圖名利地位而不惜一切地去追求。
名利地位競爭中的忍,就是要不貪權力,不仗勢欺人,不妒忌他人的成功,不挑剔別人的不足,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成功了不自傲,失意了也不妄自菲薄。得寵不得意洋洋,受辱也不驚慌失措。隻有這樣才能經得住大風大浪的考驗,而戰勝艱難困苦,立於不敗之地。
出水芙蓉,美在自然
《壇經》上認為,人們先天就具有一種覺悟本性,而這種覺悟本性本來就是潔淨無瑕、沒有蒙受世俗間的塵埃汙染的。其實,人們的一切行為都來源於這種本性,一旦依照這種本性處事,得到的結果往往就是成功。
達摩祖師曾經做過一偈,名為《一花開五葉》,說的就是一種追求本性,結果自然成的境界——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許多事因為人們刻意地介入而變糟,強調的人治恰恰與事物的本質相抵觸,違背了事物本身的發展客觀規律。在萬物麵前,人們應該保持尊重、虔誠的態度,不要硬性地非打上個人的烙印。不必要的機巧和智慧要避免,這樣更有利於事物的發展,減少人生的磨難。
東漢時期,新蔡縣是一個很窮的地方,每年的朝貢根本交不上來,因此朝廷撤換了多任縣令。
吳祐在任新蔡縣縣令時,有人曾給他出了很多治理百姓的點子,吳祐卻無一采納,他說:“現在不是措施不夠,而是措施太多了。每一任縣令都想有所作為,隨意改動蔡縣的製度、法令,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百姓身上,百姓都被弄得無所適從了。”
吳祐上任之後不但沒有提出新的主張,而且還廢除了許多不合理的規章,他召集百姓說:“我這個人沒有什麼本事,凡事要依靠你們自己的努力,隻要有利於發展生產的,你們盡可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我不但不幹涉,還會想方設法地幫助你們。”
吳祐不幹涉百姓的生產生活,又嚴命下屬不許騷擾百姓。閑暇的時候,他整日在縣衙中看書寫字,十分輕閑。
有人將吳祐的作為報告給了知府,說他不務公事,偷懶放縱。知府於是把他召來,當麵責怪他:“聽說你無所事事,日子過得分外自在,難道這是你應該做的嗎?”
吳祐回答說:“新蔡縣貧窮困頓,隻因從前的縣令約束太多,才造成今天的這種局麵。官府重在引導百姓,取得他們的信任,沒有必要凡事躬親,把一切權力都抓到自己手裏。我這樣做是要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百姓休養生息,進而達到求治的目的。我想不出一年,你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一年之後,新蔡縣果然麵貌一新,糧食有了大幅增長,社會治安也明顯好轉。知府到新蔡縣巡視一遍,對吳祐說:“古人說無為而治,今日我是親眼見到了。從前我錯怪了你,現在想來實在慚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