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物極必反——一切都要適可而止(1 / 3)

“適可而止,見好便收”,是曆代智者的忠告,更是一門處世的藝術。世事如浮雲,瞬息萬變。不過,世事的變化並非無章可循,而是窮極則返,循環往複。人生變故,猶如環流,事盛則衰,物極必反。生活既然如此,為人處世就應處處講究恰當的分寸。

退一步不為低

立身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就如同在灰塵中抖衣服,在泥水中洗腳一樣,怎麼能夠做到超凡脫俗呢?為人處世如果不退一步著想,就像飛蛾投入燭火中,公羊用角去抵藩籬一樣,怎麼會有安樂的生活呢?

卓茂是西漢時宛縣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當過郡守一級的地方官,自幼他就生活在書香門第中。漢元帝時,卓茂來到首都長安求學,拜在朝廷任博士的江生為師。在老師指點下,他熟讀《詩經》、《禮記》和各種曆法、數學著作,對人文、地理、天文、曆算都很精通。此後,他又對老師江生的思想細加揣摩,在微言大義上下苦功,終於成為一位儒雅的學者。在他所熟悉的師友學弟中,他的性情仁厚是出了名的。他對師長,禮讓恭謙;對同鄉同窗好友,不論其品行能力如何,都能和睦相處,敬待如賓。卓茂的學識和人品備受稱讚,丞相府得知後,特來征召,讓他侍奉身居高位的孔光,可見其影響之大。

有一次卓茂趕馬出門,迎麵走來一人,那人指著卓茂的馬說,這就是他丟失的。卓茂問道:“你的馬是何時丟失的?”那人答道:“有一個多月了。”卓茂心想,這馬跟著我已好幾年了,那人一定搞錯了。盡管如此,卓茂還是笑著解開韁繩把馬給了那人,自己拉著車走了。走了幾步,又回頭對那人說:“如果這不是你的馬,希望到丞相府把馬還給我。”

過了幾天,那人從別的地方找到了他丟失的馬,便到丞相府,把卓茂的馬還給他,並叩頭道歉。

一個人要做到像卓茂那樣,的確是不容易的。這種胸懷,不是一時一事就能造就的,它是在長期的熏陶、磨煉中逐漸形成的。俗話說,退一步不為低。能夠退得起的人,才能做到不計個人得失,才能站在更高的境界,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適應了環境,它就會生長。修道也不是空行的,遇到緣分就能適應。

佛教講“法不孤起,仗境方生”。因為“緣起”,因此人生有無限的機會、無限的力量、無限的潛能、無限的意義。可以說,人生就是一個“無限”。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無限,就毫無顧忌,妄肆而為。有的時候,更應該有個“適可而止”的人生。強開的花難美,早熟的果難甜,天地的節氣歲令,總有個時序輪換。《寶王三昧論》也說:“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適可而止”,實在可以作為座右銘的參考。

在生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起承轉合過程中,人應隨時隨地、恰如其分地選擇適合自己的位置。中國人說“貴在時中”,時就是隨時,中就是中和,所謂時中,就是順時而變,恰到好處。正如孟子所說的:“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鑒於人的情感和欲望常常盲目變化的特點,講究時中,就是要注意適可而止,見好就收。一個人是否成熟的標誌之一是看他會不會退而求其次。退而求其次並不是懦弱畏難。當人生進程的某一方麵遇到難以逾越的阻礙時,善於權變通達,心情愉快地選擇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目標去追求,這事實上也是一種進取,是一種更踏實可行的以退為進。古人說:“力能則進,否則退,量力而行。”自不量力是做人的大敵。當一個人在一種境地中感到力不從心的時候,退一步反而海闊天空。

一個聰明的女人懂得適度地打扮自己,一個成熟的男子知道恰當地表現自己。美酒飲到微醉處,好花看到半開時。明人許相卿說:“富貴怕見花開。”此語殊有意味。言已開則謝,適可喜正可懼。做人要有一種自惕惕人的心情,得意時莫忘回頭,著手處當留餘步。此所謂“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宋人李若拙因仕海沉浮,作《五知先生傳》,謂做人當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時人以為智見,反其道而行,結果必適得其反。

君子好名,小人愛利,人一旦為名利驅使,往往身不由己,隻知進,不知退。尤其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生活中,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便收,無疑是臨淵縱馬。中國的君王,大多數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所以做臣下的在大名之下,往往難以久居。故老子早就有言在先:“功名,名遂,身退。”範蠡乘舟浮海,得以終身;文種不聽勸告,飲劍自盡。此二人,足以令中國曆代臣宦者為戒。不過,人的不幸往往就是“不識廬山真麵目”。

任何人不可能一生總是春風得意。人生最風光、最美妙的時刻往往是最短暫的。俗言道:“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世故如此,人情也是一樣。與人相交,不論是同性知己還是異性朋友,都要有適可而止的心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既可避免勢盡人疏、利盡人散的結局,同時友誼也隻有在平淡中方能見出真情。越是形影不離的朋友越容易反目為仇。因此,古人告誡說:“受恩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即使是恩愛夫妻,天長日久的耳鬢廝磨,也會有愛老情衰的一天。北宋詞人秦少遊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不隻是勞燕兩地的分居夫妻之心理安慰,更應為終日廝守的男女情侶之醒世忠告。

古人言:“樂不可極,樂極生悲;欲不可縱,縱欲成災。”樂極生悲一語中國幾乎婦孺皆知,但一般人對它的理解,往往是一個因快樂過度而忘乎所以、頭腦發熱、舉止失矩,結果不慎發生意外,惹禍上身,化喜為悲。凡讀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人,大致上可以領悟樂極生悲的含義。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雅致環境裏,眾賢畢至,高朋會聚,曲水流觴,詠敘幽情,這是何等快樂!王羲之欣然記道:“是日也,天朗氣晴,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但是,就在“怡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之時,突然使人產生了萬物“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悲哀,於是情緒一轉:“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憾係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陣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這是真正的樂極生悲。類似的心情變化可以在蘇東坡的《前赤壁賦》中進一步印證。蘇東坡與客泛舟江上,“飲酒樂甚,扣舷而歌”,這本來是很快活的,偏偏樂極生悲,“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偏偏又鳴鳴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這八個字真是把一個人由樂轉悲之後的難言心境寫絕。飲酒本是一件樂事,但多愁善感的人飲酒,往往會見物生情,情到深處反添恨。正如司馬遷所說:“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

樂極生悲概括地講,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留戀而生出的惘然和悲哀,詳情而言,是一個人對生活中好花不常開,好景難常在的無奈和悵懷。人的情緒很難停駐在一種靜止的狀態,人對世事盛衰興亡的更替習以為常之後,心境喜怒哀樂的輪回變換也成為了自然,人在縱情尋樂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莫名其妙的空虛傷懷,推之不去避之不開,因為歡樂和惆悵本來就首尾並列。所以莊子在“欣欣然而樂”之後感歎:“樂未畢也,哀又繼之。”人隻有在生命的愉悅中才能體會真正的悲哀。所以,真正的喪親之痛,不在喪親之時,而在合家歡宴,或睹舊物思亡人的那一瞬間。人在悲中不知悲,痛定思痛是真痛。

過猶不及,尋求平衡

《菜根譚》中曾描繪過這樣一種境界:官爵不要太高,不要一定達到位極人臣,否則就容易陷入危險的境地;自己得意之事也不可過度,不能得意忘形,否則就會轉為衰頹;言行不要過於高潔,不要盲目清高,否則就會招來誹謗或攻擊。

這是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處世良方。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采取均衡狀態,不過分,不囂張,卻也沒有很消極落後,這是一種智慧,即是儒家的“中庸”之說。《菜根譚》中有許多關於“中庸之道”的金玉良言,如:“人生太閑,則別念窮生;太忙,則真性不現。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憂,亦不可不耽風月之趣。”

同樣的道理,在我們精神愉悅的時候,也不能忘乎所以,適可而止才能掌握真正的快樂。大凡美味佳肴吃多了就會產生強烈的排斥和惡心,隻要吃一半就夠了;令人愉快的事追求太過,或者享受的歡樂,自己卻把握不住,就成為敗身喪德的平台,能夠控製一半才是恰到好處。

在很多人看來,名分多多少少都要有點,即使是虛名,所以還是有不少人去追求。這樣注重虛名,隻能讓自己越來越膚淺。人有了虛名,往往容易被人牽著鼻子走。三國時的許靖就是由於有些虛名,被士大夫們所看重,因而也被劉備利用了。

三國的劉璋,屬下還有個叫許靖的,汝南郡人。在他年輕時,就與堂弟許劭一樣,善於褒貶評論人物。由於戰亂不斷,輾轉來到益州,先後擔任巴郡、廣漢、蜀郡等大郡的太守,與當時的社會名流,諸如華歆、王朗、陳群這些魏國的輔佐大臣都有來往,尤其是在知識分子中很有些名氣。可是,就在劉備圍攻成都的時候,許靖曾準備背叛劉璋,趁劉璋不注意,出城投降劉備,因為被發覺,沒有成功。劉璋也看到自己本來是危在旦夕,因此沒有殺他。後來劉璋投降了,劉備對那些跟著劉璋投降過來的人,都妥善地予以安排任用,就是瞧不起許靖,認為他對主人不忠,不打算任用他。

劉備的手下法正進言說:“天下有喜歡要虛名,實際上沒有真才的人,許靖就是這樣的人。然而現在您才創建大事業,凡事您不可能挨家挨戶地向人們去解釋。許靖的虛名,傳揚於天下。如果您不特別禮遇、重用他,天下的人因此就會說您輕視人才。您應該敬重許靖,以此讓遠近的人都知道,您是多麼的重視人才,就像戰國時候的燕昭王為了招納賢才,卻先厚待郭隗一樣。”

劉備聽了之後,認為法正說得很對,立即任命許靖為左將軍長史,總管將軍事務。後來劉備做了漢中王,又尊崇許靖做了太傅,那是國家最高級別的榮譽官銜呢!於是,好些有才能的人,甚至曾經反對劉備的人,都傾心為劉備效力了。

許靖真是可憐,看似功成名就,聲名顯赫,但實際上劉備對他心中別有想法,用他也是為自己的大事業考慮,把許靖當作一個招牌,招攬天下人才罷了,並不是真正欣賞他的才能。

太過執著,追悔莫及

有的人羨慕孫悟空的“七十二變”,不願意每分鍾都固定不動。“七十二變”確實很厲害,但是怎麼也敵不過穩如泰山的如來佛;有的人追求飛蛾撲火的壯烈,以為那是一種執著的美,撲火的一瞬間,飛蛾毅然決然,但終究還是化為灰燼。其實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難題,隻有既堅持執著又堅持變通才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這樣說似乎是有些矛盾。執著是指麵對一個方向堅持走下去,而變通則是靈活應變,隨時改變方向。這兩個詞似乎是反義詞,但是,矛盾總是對立又統一的,並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每當我們麵臨困難時,我們要選準一個方向,執著地去搜尋解決的方法。如果絲毫也不見效果,那麼我們的方向可能錯了,就要開動腦筋變通一下,重新確定個方向再堅持不懈,直到解決困難為止。在這裏的“一定條件”就是指“絲毫不見效果”。所以說,隻有在需要變通時才能變通,否則我們永遠也不能找到正確答案。

兩個人進山洞尋寶,但是迷了路。後來幹糧快吃完了,隻剩下了一支手電筒。第一個人起了壞心眼,奪走了餘下的幹糧和那支手電筒,離開了第二個人。山洞中漆黑無比,第二個人每走一步,因為沒有了手電筒,都有可能摔倒。但是也正因為沒有手電筒,使第二個人的眼睛對光亮異常敏感,最後終於爬出了山洞。而第一個人吃光了幹糧,拿著手電筒搜尋出口,怎麼也找不到洞口,最後終於餓死在山洞裏。

這雖然隻是一個小故事,但是從中我們卻可以看出許多道理。一般人在黑暗之中都需要光亮,但是第二個人卻因為沒有手電筒而走出山洞,這是變通的表現。但是,如果第二個人缺少了執著搜尋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不能爬出山洞的。

現代社會是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鍾會發生什麼,所以我們就必須具有臨危不懼的頭腦和以靜製動的思想,不能隨波逐流,飄搖不定。不過,我們也必須具備隨機應變的能力和靈活作戰的方式,隻有這樣才能不被淘汰。

人的一生少不了一種叫做執著的精神,或者說是一種信念,但是現實生活和世界的紛繁複雜和多變讓我們意識到:其實機智靈活的變通往往比執著更能獲得“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