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物極必反——一切都要適可而止(3 / 3)

所謂的治理,並不在治而在於理,如何將人們固有的那種本性理順、理通,能夠達到一種結果自然成的狀態,自然就會不治而治了。

有一個縣太爺,為了教化民心,計劃重新修建縣城當中兩座比鄰的寺廟。公示一經張貼,前來競標的隊伍十分踴躍。經過層層的篩選,最後兩組人馬中選:一組為工匠,另外一組則為和尚。

縣太爺說:“各自整修一座廟宇,所需的器材工具,官家全數供應。工程必須在最短的時日完成,整修成績要加以評比,最後得勝者將給以重賞。”

此時的工匠團隊,迫不及待地請領了大批的工具以及五顏六色的油漆彩筆,經過全體員工不眠不休的整修與粉刷之後,整座廟宇頓時恢複了雕龍畫棟、金碧輝煌的麵貌。

另一方麵,卻見和尚們隻請領了水桶、抹布與肥皂,他們隻不過是把原有的廟宇玻璃擦拭明亮而已。

工程結束時,已到了日落時分,正是評比揭曉的關鍵時刻。這時,天空中所照射下來的落日餘暉,恰好把工匠所整修的廟宇上的五顏六色輝映在和尚所整修的廟宇上。

霎時,和尚所整修的廟宇,呈現出柔和而不刺眼、寧靜而不嘈雜、含蓄而不外顯、自然而不做作的高貴氣質來,與工匠所整修的眼花繚亂的顏色,呈現出非常強烈的對比。

事實上,廟宇的功能為一個心靈的故鄉,是一個淨化心靈的場所,太過於華麗鋪陳,相反的將失去其真正的功能。依照廟本身的樣子建造出來的廟宇才能稱之為廟宇,倘若用華麗的磚瓦來建造廟宇,那就變成了皇宮而非廟宇了,處事也本該如此。

出水芙蓉之所以被人們廣為傳頌,還是由於它“天然去雕飾”的美麗,因為它的美麗是天然的、不帶任何渲染的。倘若我們處事時能夠遵循事物本身的發展規律,事情必然能夠圓滿成功。

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將來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自然”的含義如何呢?答案很簡單,“自然”二字,從中國文字學的組合來解釋,便要分開來講,“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老子所說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絕對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誰,道是本來如是,原來如此,所以謂之“自然”。

老子的意思是說,凡事都不可強求,隻要順其自然就好。就連人人渴望得到的緣分也是這樣,它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什麼是緣分?沒人能說清。緣分就像風一樣,它可以隨時來,也可以隨時散。因為緣分總是飄忽不定的,所以你越是有強烈的要求,它就會離你越遠。強求隻是一相情願的事情,到頭來才知道那一切不過是和生命開了個玩笑而已。難怪蘇軾說,心安處即故鄉,不一定生你養你的地方就是你的故鄉,那隻不過是個具體的物態定義,而抽象的故鄉就是精神棲息的地方。

道家主張“無為”,即認為一切都應順其自然,所以緣分的解釋就很簡單: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一病不起。家人用盡各種方法都無能為力。

這時,一位遊方僧人路過,得知情況,決定點化他。

僧人到他床前,從懷裏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一眼,搖了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個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了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疑惑間,畫麵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她丈夫掀起蓋頭的瞬間。

書生不明所以。

僧人解釋: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書生大悟,刷地從床上坐起,病痊愈了!

如果你相信緣分的存在,就應該明白,緣分這東西不可強求,該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該是你的,怎麼努力也得不到,是聚是散都應隨緣。

十萬零八千級的階梯,直入雲端。一個年輕人,正在這階梯上緩緩地蠕動著。仔細一看,三步一拜,九步一叩。想來這年輕人是想以誠意感動上天。

寒冬酷暑,風霜雨雪,絲毫阻止不了他求佛之心。階梯上留下的是他永不磨滅的痕跡!

時間已過三載,終於,眼前隻剩下了最後的三級,這時天空傳來一個聲音:“年輕人,你曆盡艱苦,耗費三載之時,所為何事?”

“我隻想求佛賜還我的緣分。”

“你知道你走過了這三級階梯後你將到哪裏?”

“我不知道,我隻知道,我的誠心一定能感動佛祖,他定會將我的緣分還與我。”

“如果你越過這三級階梯後將完結你的人生你也無畏嗎?”

“若是如此,我也心甘情願。”

“那好吧,你上來吧!”

年輕人終於完成了他最後一個叩頭,當他抬起頭的時候,佛祖就在麵前。

“佛祖,我想要回我的緣分。”

“你既信佛,應明緣分不可強求之理!”

“我之誠意,我所經曆如此的磨難,難道無法換回我的緣分麼?”

“緣分未至,等待機緣!”

說完這句話後佛祖消失了。可年輕人不甘心,他大喊道:“如果你不賜予我緣分,那麼我就在這跪求,哪怕100年、1000年!”

10年過去了

100年過去了

1000年過去了

年輕人承受了大自然所有的磨難,可他依然保持著那份執著!

終有一天,佛祖出現了。

“年輕人,你始終還是無法參透。緣是天定,分在人為。無相才能著相!明白麼?回去吧!”

年輕人回來了,因為他想明白了,1000年的等待,終於等到他想要的緣分!緣分一直就在他身邊,隻是他沒有發現而已。今天,他找到了他的緣分,於是他說:“你是我向佛求了1000年求來的。我不會讓你再離開我!”

因此有人說:成熟的人不問過去;聰明的人不問現在;豁達的人不問將來。

緣分最是奇妙,緣分的事,任誰也說不準。我們都猜不透,隻知道它可遇而不可求。還好,我們都沒有強求。

得時則駕,超然物外

“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蔂而行。”

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根據客觀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而考慮怎樣做適宜。得時則駕,隨遇而安。

人生於天地間,則立於世,行於世。立身處世,當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不為權勢利祿所羈,不為功名毀譽所累,明察世情,了然生死,方可做到曠達,能持性而往,能臨危不懼,能以本色麵世,不費盡心機,不為無所謂的人情客套禮節規矩所拘束,能哭、能笑、能苦、能樂,泰然自在,怡然自得,真實自然,保持自己的個性特點,豈不快哉。

陶淵明因被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出仕。29歲時,他曾當過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動辭職回家種田。隨後,州裏又請他去做主簿,他不願意接受。到了40歲,他為了解決家裏的生活困難,又到劉裕手下做了鎮軍參軍,41歲時,轉為彭澤縣令,但隻做了80多天,便辭職回家。從此以後,他再也不願意出來做官了,而願親自種田來養家糊口,過著一種十分清淡貧窮的日子。

辭官回家以後,陶淵明仿佛從一個烏煙瘴氣的地方突然來到了空氣清新的花園,心情暢快、愜意極了。他立即寫了一首辭賦,題目叫《歸去來辭》,以表達自己厭惡官場,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從此以後,他帶著老婆、孩子一直過著一種耕田而食、紡紗而衣的田園生活。平時有空閑,他就寫詩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有曠達之性,方可逍遙於世,輕鬆做人,從容處事,自己主宰自己。超然物外,有官無官不在意,有錢無錢無所謂,有名無名不上心。窮富得失,淡然處之,如此便無往不樂了。曠達乎,逍遙哉!

這就好比是兩條船並排著過河,如果一隻船是空的,兩船碰撞,船上的人也不會發脾氣。如果那空船上有一個人,那船要撞過來時,這船就會讓開,船上人並且大聲喊,要那船上人注意。如果那船上人不聽,這船上人就會發出警告。再三之後,就會惡語相加。有人和沒人的區別就這樣大,原因就是想得太實了。把意氣、地位、物質這些身外之物拋開,人不就是一個很有修養的人麼!

我們每天都和別人打交道,有君子有小人。即使朋友中,不小心,也有小人存在。有的人為名利所驅,往往會做出有失道義的事來。

唐代詩人劉禹錫,是個性格耿直的人。他因為直言相諫而得罪了權貴,但他從不在意。

永貞元年的時候,剛剛即位的唐順宗任用王叔文進行社會改革,引起了宦官反對,迫使順宗退位,擁其長子李純為憲宗,並貶逐王叔文。劉禹錫因為與改革派合作,也被貶。十年後,由於當朝宰相賞識他的才幹,才將他召回長安。

劉禹錫回長安以後不久,就聽說長安朱雀街旁崇業坊有一座玄都觀。觀內道士種植許多桃樹,桃花盛開如雲霞,於是便去觀賞,並寫詩-首《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詩題中的諸君子,指的是和劉禹錫一起被貶又同時被召回長安的朋友柳宗元、韓泰、陳諫等人,詩麵的意思是:長安大街上車馬揚起的飛塵撲麵而來,沒有人不是說剛看完花回來,玄都觀裏的上千棵桃樹都是劉禹錫貶官出長安後栽的啊!

其實,從“戲贈”的“戲”字中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有另一層含意的,詩的後兩句是諷刺當朝眾多的現任大官,說他們都是詩人遭貶後被提拔起來的諂媚之臣。

看到這首詩後,權貴們當然惱火了,於是再一次把劉禹錫貶到播州。當時,播州是最偏遠荒僻的地區,可見權貴們對他的怨恨有多深。後來,因為朋友柳宗元、裴度的幫忙,加上他有年老的母親,於是便改為連州刺史。

十四年以後,由於裴度向文宗推薦,劉禹錫才又被召回長安,任主客郎中官職。這年的三月,劉禹錫又一次到玄都觀來,但這時的景象已和十四年前不同了。滿院雲霞般的桃樹已蕩然無存,隻有兔葵、燕麥在春風中搖動。劉禹錫想到自己兩次被貶又兩次召回的經曆,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寫詩抒懷: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今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這首詩表麵的意思很好理解,但它也有深一層的含義。詩人感歎“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時局變換如此莫測,那些一度得寵不可一世的權臣們都垮台了,但是堅持正義的“劉郎”卻又回來了。可見爭名逐利不過是過眼雲煙,胸襟豁達,為人要有幾分淡泊,才能笑到最後,做最後的勝利者。

做人要有幾分淡泊的心態,要不然,欲望會讓你痛苦不堪。

逍遙曠達不是要求做到無欲,而是淡看各種名利之欲。淡看之後,則可生曠達,有了曠達之後,人生自然逍遙了。莊子說得好:“我願意活著,在沼澤裏搖頭擺尾,自由自在。”

東坡說,我之所以能每時每刻都很快樂,關鍵在不受物欲的主宰,而能遊於物外。

人,一旦“遊於物內”,而不“遊於物外”,夢寐以求地沉浸在沒有窮盡的“物”的占有欲,及其永無止境的膨脹的狀態中,人都成了“物”的奴隸,那還有什麼真正的人生樂趣呢?錢,可以使人不擇手段;權,可以使人膽大妄為;名,可以使人變得虛偽,欲,可以使人失去理智。這“遊於物內”,人為物所役,不僅會使人失去了人生的樂趣,還會失去最起碼的良心和道德。

人,隻有擺脫了外界的奴役,自己主宰自己,才可能永葆心靈的恬靜和快樂。超然物外,官大官小不係於心,有名無名也不在乎,窮富得失淡然處之,錢多錢少無所謂,這樣不就無往而不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