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次見麵時,人們以“怎麼說話”來評判一個人,長時間相處後,人們更多地以“說什麼話”以及說之後的作用來評判一個人。由此看來,說話不是詞藻的簡單堆砌,而是一個人思想境界和處世態度的具體體現。要想低調做人,就得從改變處世態度和說話方式做起。
謹言慎行,處世之本
一個人的言行會從本質上反應這個人的思想狀態、道德修養、人生態度。謙遜的人言行亦平和溫雅,狂傲的人言行亦驕橫無禮。低調做人,保持言行上的謙和文雅才能為自己營造出溫馨的生存空間和融洽的人際關係。如果一個人在生活中總是趾高氣揚,指手畫腳的樣子,即使不是出自真心的想要如此,也會招來眾人的非議和排斥。
漢元光五年,信奉儒家學說的漢武帝征召天下有才能的讀書人,年已70多歲的川人公孫弘的策文被漢武帝欣賞,提名為對策第一。漢武帝剛即位時也曾征召賢良文學士,那時公孫弘才60歲,以賢良征為博士。後來,他奉命出使匈奴,回來向漢武帝彙報情況,因與皇上意見不合,並在朝堂上起爭執,引起皇上發怒,他隻好稱病回歸故鄉。這次他榮幸地獲得對策第一,重新進入京都大門,就決定要吸取上次的教訓,凡事必須保持低調。
從此,公孫弘上朝開會,從來沒有發生過與皇上意見不一致時當庭分爭的事情。凡事都順著漢武帝的意思,由皇上自己拿主意,漢武帝認為他謹慎淳厚,又熟習文法和官場事務,一年不到,就提拔他為左內史。
有一次,公孫弘因事上朝奏報,他的意見和主爵都尉汲黯一致,兩人商量好要堅持共同的主張。誰知當漢武帝升殿,邀集群臣議論時,公孫弘竟為迎合聖意放棄自己先前的主張,提出由皇上自己拿主意。汲黯頓時十分惱怒,當庭責問公孫弘說:“我聽說齊國人大多狡詐而無情義,你開始時與我持一致意見,現在卻背棄剛才的意見,豈不是太不忠誠了嗎?”漢武帝問公孫弘說:“你有沒有食言?”公孫弘謝罪說:“如果了解臣的為人,便會說臣忠誠;如果不了解臣的為人,便會說臣不忠誠!”漢武帝見他回答如此機巧而妥當十分滿意。從那以後,左右幸臣每次詆毀公孫弘,皇上都寬厚地為他開脫,並在幾年後提拔他為禦史大夫。
公孫弘在皇上眼中是個謹慎淳厚的臣子,但有些大臣卻認為他是個偽君子。有一次,主爵都尉汲黯聽說公孫弘生活節儉,晚上睡覺蓋的是布被,便入宮向漢武帝進言說:“公孫弘居於三公之位,俸祿這麼多,但是他睡覺蓋布被,這是假裝節儉,這樣做豈不是為了欺世盜名嗎?”漢武帝馬上召見公孫弘,問他說:“有沒有蓋布被之事?”公孫弘謝罪說:“確有此事。我位居三公而蓋布被,誠然是用欺詐手段來沽名釣譽。臣聽說管仲擔任齊國丞相時,市租都歸於國庫,齊國由此而稱霸;到晏嬰任齊景公的丞相時從來不吃肉,妾不穿絲帛做的衣服,齊國得到治理。今日臣雖然身居禦史大夫之位,但睡覺卻蓋布被,這無非是說與小官吏沒什麼兩樣,怪不得汲黯頗有微議,說臣沽名釣譽。”漢武帝聽公孫弘滿口認錯,更加覺得他是個凡事退讓的謙謙君子,因此更加信任他。元狩五年,漢武帝免去薛澤的丞相之位,由公孫弘繼任。漢朝通常都是列侯才能拜為丞相,而公孫弘卻沒有爵位,於是,皇上又下詔封他為平津侯。
公孫弘拜為丞相後,名重一時。當時,漢武帝正想建功立業,多次征召賢良之士。公孫弘便在丞相府開辦了各種客館,開放東閣迎接各地來的賢人。每次會見賓客,他都格外謙讓恭敬。有一次,他的老朋友高賀前來進謁,公孫弘接待了他,而且,留他在丞相府邸住宿。不過每頓飯隻吃一種肉菜,飯也比較粗糙,睡覺隻讓他蓋布被。高賀還以為公孫弘故意怠慢他,到侍者那裏一打聽,原來公孫弘自己的飲食服飾同樣如此簡樸。公孫弘的俸祿很多,但由於許多賓客朋友的衣食都仰仗於他,因此家裏並沒有多餘的財產。
公孫弘活到80歲,在丞相位上去世。以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嫠相繼成為丞相。因為言行不謹慎,這些人中隻有石慶在丞相位上去世,其他人都遭到誅殺。看來,公孫弘不肯廷爭,取容當世也是一種不得已的處世之法。
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可以稱之為小事,但從這些小事中卻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境界。在智者麵前,你的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輕微的言辭都逃不過他們的眼睛。所以,他們可以因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接納你、幫助你,也可以因一句話或一個動作拒絕你、排斥你。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為你打造平坦的生存之路,直通人生的最高境界。
麵帶微笑,心生蓮花
在生活中,人們臉上的微笑,就是向人表示:我喜歡你,我非常高興見到你!
微笑是從內心發出的,那種不誠意的微笑,是機械的、敷衍的,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那種“皮笑肉不笑”的笑容,那是不能欺騙誰的,也是我們所反對的、厭惡的。
紐約一家極具規模的百貨公司裏的人事部主任談到雇人的標準時說,他寧可雇用一個有可愛的微笑、小學還沒有畢業的女孩子,也不願意雇用一個冷若冰霜的博士。
如果你希望別人用一副高興、歡愉的神情來對待你,那麼你自己必須先要用這樣的神情去對別人。建議那些商界人士,盡量對每一個人微笑。
斯坦哈德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班,他給人的感覺是那種很嚴肅的人,在他臉上難得見到一絲笑容。
斯坦哈德結婚已有18年了,這麼多年來,從他起床到離開家這段時間內,他很難得對自己的太太露出一絲微笑,也很少說上幾句話,家裏的氣氛很沉悶。他決定改變這種狀況。一天早晨他梳頭的時候,從鏡子裏,看到自己那張繃得緊緊的臉孔,他就向自己說:比爾,你今天必須要把你那張凝結得像石膏像的臉鬆開來,你要展現出一副笑容來,就從現在開始。坐下吃早餐的時候,他臉上有了一副輕鬆的笑意,他向太太打招呼:親愛的,早!
太太的反應是驚人的,她完全愣住了,可以想象到,那是由於她意想不到的高興,斯坦哈德告訴她以後都會這樣。從那以後,他們家庭的生活已完全變了樣。
現在斯坦哈德去辦公室,會對電梯員微笑地說:您早!去櫃台換錢時,對裏麵的夥計,他臉上也帶著笑容。就是在交易所裏,對那些素昧平生從沒有見過麵的人,他的臉上也帶著笑容。
不久他就發現每一個人見到他時,都向他投之一笑。對那些來向他道“苦經”的人,他以關心的、和悅的態度聽他們訴苦。而無形中他們所認為苦惱的事,變得容易解決了。微笑給他帶來了很多很多的財富。
斯坦哈德和另外一個經紀人合用一間辦公室。他雇用了一個職員,是個可愛的年輕人,那位年輕人漸漸地對他有了好感。斯坦哈德對自己所得到的成就,感到得意而自傲,所以他對那位年輕人提到“人際關係學”。那位年輕人這樣告訴斯坦哈德,他初來這間辦公室時,認為他是一個脾氣極壞的人。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他的看法已徹底地改變過來了。他誇斯坦哈德微笑的時候很有人情味!
現在斯坦哈德是一個跟過去完全不同的人了,一個更快樂、更充實的人,因擁有友誼及快樂而更加充實。
如果你覺得自己笑不出來,那怎麼辦?不妨試一試,強迫自己微笑。如果你單獨一人的時候,吹吹口哨,唱唱歌,盡量讓自己高興起來,就好像你真的很快樂一樣,那樣就能使你快樂。哈佛大學的詹姆斯教授曾說:“行動好像是跟著感覺走的,可是事實上,行動和感受是並行的。所以你需要快樂時,就要強迫自己快樂起來。”
人是很容易被感動的,而感動一個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和巨大的投入。往往一個熱情的問候、溫馨的微笑,都足以在人的心靈中灑下一片陽光。如果你要改變說話的效果,就先從改變那副板著的麵孔、露出一個微笑開始。
學會尊重別人
任何人都不喜歡被強迫著去做事或者接受他人的意見。人們都喜歡按自己的心願去做。同時,喜歡有人來征求我們的意見、願望和想法。
韋森先生在研究人類關係學之前,損失了無數應該獲得的傭金。韋森是一家服裝圖樣設計公司的推銷員,他幾乎每星期都去找紐約某位著名的設計家,這樣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每次這位設計家都不拒絕見韋森,而且還總是把韋森帶去的圖案仔細看一遍,但就是不買。
經過了一百五十次的失敗後,韋森覺得自己必是過於墨守成規。所以他決定每星期利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去研究一下人際關係的法則,以幫助自己獲得一些新的思想,產生新的熱誠。
不久,他決定采用一種方法。他拿了幾張那些設計家們尚未完成的圖樣,走進那位買主的辦公室。這次,他並沒有像往常那樣請求買主購買這些圖案,而是請求設計師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後把它完成。設計師把草圖留了下來,讓韋森三天後去找他。
三天後,韋森又去他那裏,聽了建議後,把圖樣拿回去,按照那位買主的意思畫完。這筆交易結果如何?不用說這位買主完全接受了。
那是九個月以前的事,自從那筆生意完成後,這位買主又訂了十張圖樣,都完全是照著他的意思畫的,韋森就這樣賺了1600多元的傭金。
韋森過去失敗的原因——總是強迫設計師買他認為對方需要的圖樣。可是現在韋森所做的,跟過去完全不一樣了。韋森請設計師提出他自己的意見,使設計師覺得那些圖樣是自己設計的。現在韋森不用要求他買,他自己也會來向韋森買。
長島有一位汽車經銷商,用了同樣的方法把一輛舊汽車賣給了一對蘇格蘭夫婦。過去這位汽車經銷商,把汽車一輛又一輛地給那蘇格蘭人看,但他們總是認為有問題,不是嫌這輛不合適,就是嫌那輛什麼地方有了損壞,再不就是價錢太高。
同事建議別強迫那種意誌不定的人買他的汽車,要讓他自己來買,也不必建議他買哪一種牌子的汽車。總之,要讓顧客覺得這是他自己的意願。
幾天後,有一位顧客想把他的舊汽車換一輛新的,那位汽車商就想到了那個蘇格蘭人,也許他喜歡這輛舊式的汽車。於是他打了個電話,給那個蘇格蘭人,說是有個問題想請教他。
那位蘇格蘭人接到他的電話後,馬上就來了。汽車商請他幫忙評估一下車子的價格。
那位蘇格蘭人聽到這些話後,滿麵笑容,終於有人來請教他了。駕著這部車子兜了一圈,回來後他建議商人以三百元買進這輛車子。
於是汽車商問他願不願意以三百元的價格購買這輛車。他當然願意,因為這是他的意思、他的估價。所以這筆生意立刻就成交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一向是人際溝通當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關鍵。每個人都有自己既定的立場,也因此而習慣於執著在本身的領域當中,卻忘了別人也和自己一樣,有著他固執的一麵。
信別人就是信自己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心的理想家,都把自己看得很高尚,都喜歡給自己的行為動機賦予一種良好的解釋。因此在與人相處時要改變一個人的意誌,就要激發他高尚的動機。
銀行家培龐·摩根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人會做一件事,都有兩種理由存在。一種是看起來很好,一種是的確很好。
人們會時常想到那個真實的理由,而我們都是自己內心的理想家,較喜歡有高尚的動機。所以要改變一個人的意誌,需要激發他高尚的動機。
漢密爾頓的法瑞有一個很挑剔的房客,揚言要搬離他的公寓。但這房客的租約,尚有四個月才期滿,每個月的租金是55元,可是他卻聲稱立即就要搬,不管租約那回事。
這個房客,已在法瑞這裏住了一個冬季。如果搬走的話在秋季前,這房子是不容易租出去的。眼看220元就要從口袋飛走了,法瑞實在是著急。如在以前,法瑞一定找那個房客,要他把租約重念一遍,並向他指出,如果現在搬走,那四個月的租金,仍須全部付清。
可是,這次法瑞隻是向他這樣說:“先生,聽說你準備搬家,可是我不相信那是真的。我從多方麵的經驗來推斷,我看出你是一位說話有信用的人,而且我可以跟自己打賭,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房客靜靜地聽著,沒有做任何表示,接著法瑞提了個建議,讓房客將他所決定的事,先暫時擱在一邊,不妨再考慮一下。並給了他充裕的時間,如果到時候還是決定要搬的話,法瑞說他將會接受他的要求。
最後,法瑞一再強調他相信對方是個講信用的人,會遵守自己的租約。
事情果然不出法瑞所料,到了下個月這位先生自己來見他,並且付了房租。並說,這件事已經跟他太太商量過,他們都認為至少應該住到期滿。
已故的洛史克力夫爵士發現一份報刊上刊登出一張他不願意刊登的相片,他就寫了一封信給那家報社的編輯。他那封信上沒有這樣說:“請勿再刊登我那張照片,因為我不喜歡。”他想激起高尚的意識,他知道每個人都尊敬自己的母親,所以他在那封信上,換上另外一種口氣說:“由於家母不喜歡那張照片,所以貴報以後請勿刊登出來。”
當約翰·洛克菲勒要阻止攝影記者拍他子女的照片時,便想起一個人人都不願傷害兒童的高尚意識。他對記者們這樣說:“諸位,我相信你們之中有很多都是孩子們的爸爸,如果讓孩子們成了新聞人物,那並不是適宜的。”
柯狄斯本來是梅恩州一個貧苦人家的孩子,後來成為《星期六晚報》和《婦女家庭雜誌》的負責人,賺了幾百萬元。他創業之初,不能像別家的報紙、雜誌一樣,付出高價買稿子。他沒有能力聘請國內第一流作家替他執筆撰稿,可是,他運用了人們高尚的意識。
例如,他會請《小婦人》的作家奧爾克特為他撰寫稿子,並且當時是她聲望最高的時候。柯狄斯所使用的方法很突出,他簽了一張一百元的支票,他不是把支票給奧爾克特,而是捐助給她最喜歡的一個慈善機構。
或許有人會懷疑說:“以這種手法,用在洛史克力夫、約翰·洛克菲勒和富於情感的小說家身上,或許會有效。可是,朋友,你這種方法,如果用在那些難纏的人身上,是不是一樣有效?”
不錯,沒有一樣東西能在任何情形下產生同樣的效果;沒有一樣東西,能在所有人身上都發生效力。如果你滿意你現在所得到的結果,那又何必再改變呢?假如你認為不滿意的話,那就不妨試驗一下。
信別人就是信自己,這是推己及人的道理,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會改變這個人,使他值得信任;信任值得信任的人,會使這個人更加值得信任。
言行慎重,交際之要
在禮節場合與人說話時,要讓對方感到自己熱情、實在、值得信任。因此,說話時的動作要適度、端莊,在必要時可做些手勢。如果坐著說話,手不要搭在鄰座的椅背上,腿不要亂蹺、亂晃、隨便顫抖,更不要一邊說話一邊修指甲、剔牙齒、挖耳搔癢等等。
美國人一般性格外向、感情豐富。他們欣賞英俊的外貌,沉著瀟灑、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讚賞幽默機智的談吐。1960年,尼克鬆敗在肯尼迪手下,就是因為在電視辯論中風度與談吐均不如肯尼迪。裏根之所以能當上總統,與他在當電影演員時培養出來的瀟灑風度和練就的好口才有很大的關係。從外部形象看,年僅46歲的高大、英俊的克林頓當然比年紀老邁的布什占有很大的優勢,但布什是一個很難對付的對手,他是一個老牌政客,在從政經驗的豐富與外交成就的顯赫這兩個方麵,克林頓無法同他相比。故而克林頓在三次電視辯論中決定采用以柔克剛的辦法,不咄咄逼人,不進行人身攻擊,要在廣大聽眾麵前展示出一個沉著穩重、從容大度的形象。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電視辯論中,辯論現場隻設一個主持人,候選人前麵都沒有講桌,隻有張高椅子可坐,克林頓為了表示他對廣大電視觀眾的尊敬,一直沒有坐,並且在辯論中減少了對布什的攻擊,把重點放在講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長12年間所取得的政績上。克林頓的這種以柔克剛、彬彬有禮的做法,立即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好感。
最後一次電視辯論中,克林頓英俊瀟灑的姿態,敏捷的論辯與幽默機智的談吐使他大出風頭。他在對布什的責難進行了有效的反駁以後,很得體地對廣大電視觀眾說:“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宮期間的為國操勞,又希望選民能鼓起勇氣,敢於更新,接受更佳人選。”話音剛落,掌聲雷動。
克林頓要想圓他的總統夢,必須把布什拉下馬,克林頓深知電視辯論的重要。如果在電視辯論中表現出色,加上輿論界廣為宣傳,就將為入主白宮鋪平道路;如果在電視辯論中慘遭失敗,那麼,他的總統夢將化為泡影。
為了在電視辯論中獲勝,克林頓的競選班子絞盡了腦汁,製訂出了有禮有節、以柔克剛的有效的辯論方法。
電視辯論不但可以顯示總統候選人的競選主張,更重要的是還能展示候選人的素質和能力,如形象、風度、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克林頓抓住電視這個受眾麵最廣的傳媒,在辯論中以說“禮”話的策略與布什競選,贏得了廣大選民的信任和支持,也展示了自身良好的風度和形象。
“話”不在多而在精
在任何場合說話,我們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一個語言精煉、懂得適時緘默的人,走到哪裏都會受人歡迎,而一個不分場合、總是喋喋不休的人,有可能“說多錯多”,招人反感。
我們要學會少說話。千言萬語也不及一個事實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深刻。其次,如果想要使你所說的話令人重視,有一個技巧就是少說話。少說話的人有更多的時間靜靜思考,因此說出來的話更為精彩。我們應該少說話,尤其是當有比我更有經驗或者更了解情況的人在座時,如果多說了,就等於自暴其短,同時也失去了一個獲得知識和經驗的機會。
話要說得少更要說得好。在我們的人生中,不但要學會適時地沉默,還要學會優美而文雅的談吐。少說話固然是美德,但是人處於社會中,卻不能完全不說,也就是說,我們要做到既說得少又說得好。在各種場合,在不該開口的時候,要做到少說話並適當地緘默。在該說的時候,就要注意所說的內容、意義、措辭、聲音和姿勢,要注意到什麼場合說什麼話。無論是探討學問、接洽生意還是交際應酬、娛樂消遣,我們要盡量使自己說出來話重點突出、具體而生動。
古語說:兵不在多而在精。說話也應以“精”為好。
《墨子閑話》中記下這樣一個故事:
子禽有一次問他的老師墨子:“多言有好處嗎?”
墨子回答說:“青蛙日夜都在鳴叫,弄得口幹舌倦,卻不為人們所愛聽。而晨雞黎明按時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麼好處?話要說到點子上才好。”
事實正是如此。
眾所周知,我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秦末陳勝吳廣發動的。但是,發動這樣一次名彪青史的壯舉,陳勝隻講了短短幾句話:“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總共46個字。
世界上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萊特兄弟(美國)試飛成功後,前往歐洲旅行。在法國的一次歡迎酒會上,各界人士聚集一堂,再三邀請萊特演講。他盛情難卻,隻好說:“據我所知,鳥類中會說話的隻有鸚鵡,而鸚鵡是飛不高的。”這隻有一句話的演講,博得了經久不息的掌聲。說短話,是有心理依據的。德國裏登乃爾著《自由演講的技巧》中指出:“聽眾在45分鍾的演講中,在前15分鍾內獲得較多的信息,而之後的30分鍾則收效甚淺。”因此,演講人必須努力把講稿準備得精煉些。
有人問美國第28任總統伍德羅·威爾遜:“您準備一份十分鍾的講稿,得花多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