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收斂言行——不逞利口,不論人短(3 / 3)

這位鄰居聽完湯姆的話之後,點點頭,表示按湯姆的話去做。

湯姆之所以能讓鄰居接受他的意見,是因為他首先讚美了鄰居的小狗,贏得了鄰居的好感,然後說出自己家的孩子害怕小狗、不敢出門玩的事實,最後提出完整的不損雙方利益的解決方案。從始至終,他都在用商量的語氣和鄰居交涉,所以最後和鄰居達成了共識。如果湯姆一開始就抱怨鄰居讓自家的小狗在街上亂跑,嚇得自己的孩子不敢出門玩耍,接著要求鄰居把狗拴好,那麼,鄰居很可能非常不高興地拒絕湯姆,搞得大家不歡而散。

因此,在說服他人時,你應該首先陳述事實,讓對方了解自己的來意,然後再用商量的語氣提出自己的意見,才能使對方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意見。如果一開始就不客氣地講出自己的意見,讓對方馬上接受,對方會產生逆反心理,立刻想著怎麼反駁你的話,而不想接受你的意見。這樣一來,雙方不但很難達成共識,還有可能破壞雙方良好的關係。

如果你想要別人遵照你的意思去辦事,就應該采用商量的口氣。比如說:“你看這樣做好不好呢?”假如你要你的秘書幫你寫一封信,在把你所要寫得大概意思講清楚之後,你應該再問一下:“你看這樣寫是不是妥當?”當秘書把信寫完了並拿給你看,你發現信裏有些部分不是很妥當,需要修改時,你最好這樣說:“這些地方如果這樣寫,你看怎麼樣?”雖然你是站在發號施令的角度,但如果你懂得沒有人喜歡聽從別人的命令的道理,並且使用商量的語氣去指揮別人做事時,最後的效果一定明顯好過使用命令的語氣。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在聽了別人說話之後,你發現其中有一點是你自己不大同意的,這個時候,如果你立刻對那一點提出異議,盡管你隻是不同意其中一點,但對方卻會感覺自己的意見被你完全否定了,因此就會很不高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定要記得預先說明哪一點、或者哪幾方麵,是自己完全讚同的,然後再指出自己與對方意見不同的隻限於幾點。這樣,對方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批評和修正,因為他知道對於主要部分雙方的意見是完全一致的。另外,即使你不同意的地方是對方意見的主要方麵,你最好還是首先指出你所讚同的對方意見中的部分,哪怕它是最不重要的一點。這樣,無論你的意見和對方的意見的差距有多麼巨大,衝突有多麼厲害,我們都要表現出一切都可以商量的姿態,並且讓對方相信,無論怎樣艱難,大家都可以得出比較接近的看法。

在和別人講道理的過程中,采用商量的語氣能夠消除對方的抵觸情緒,最後成功地打動、說服對方。

“彈性”語言,助你成功

有一則有趣的寓言可謂典範。

獅王想找個借口,欲吃掉它的三個大臣。於是,它張開大口,叫熊來聞聞它嘴巴裏是什麼氣味。熊老實巴交,據實回答:

“大王,您嘴巴裏的氣味很難聞,又腥又臭的。”

獅子大怒,說熊侮辱了作為百獸之王的它,罪該萬死!於是便猛撲過去,一口把熊咬死並吃掉了。

接著,它又叫猴子來聞,猴子看到了熊的下場,便極力討好獅子,它說:

“啊!大王,您嘴巴裏的氣味既像甘醇的酒香,又似上等的香水一樣好聞。”

獅子又是大怒,它說猴子太不老實,是個馬屁精,一定是國家的禍害。於是又撲過去,把猴子給吞了。

最後,獅子問兔子聞到了什麼味。

兔子答道:

“大王,非常抱歉!我最近傷風,鼻子塞住了。現在什麼味道也聞不到。大王您如果能讓我回家休息幾天,等我傷風好了,一定會為您效勞。”

獅子沒找到借口,隻好放兔子回家,兔子趁機逃之夭夭,保住了小命。

在這種場合中,兔子的回答是機智的,因為此時既不能對獅子嘴巴中的臭氣進行肯定,也不能否定,隻得含糊其辭,用“傷風”來搪塞。

其實,這則寓言的立足點,還是來自我們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有些話不必說得太死、太具體,反而能更好地達到目的。

顧維鈞曾擔任駐美公使。有一次,他參加了一個國際舞會,與他一起跳舞的美國小姐突然問他:“請問你是喜歡中國小姐呢還是美國小姐?”

這個問題很不好答,若說喜歡中國小姐,勢必得罪了舞伴。如果說喜歡美國小姐,又會有失中國公使的尊嚴。

顧維鈞靈機一動,回答說:“不論中國小姐還是美國小姐,隻要喜歡我的人,我都喜歡她。”

模糊語言其實大量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我們常說的“等一會兒”、“大約在元旦前後”、“有空一定來”等等,這樣就避免了把話說死,留下很大的回旋空間。在外交上,使用模糊語言的機會更多。如“我們對×人的事態表示關注”、“我們注意到了××的言論”等等,工作中也常用模糊語言,比如常聽到的“最近”、“多數同誌”、“基本滿意”等等。這樣一來,說話便具有很大的彈性,有時能幫你擺脫困境。

讚揚,是最美的語言

讚美別人是一種關心他人的方式,也是一種良好心理品質的表現。你給別人傳遞一個真誠的讚美,不但給對方心靈帶來光明,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心靈!

有一位富翁,新聘了一個手藝高明的廚師。這個廚師有口皆碑,但每次端上全鴨大餐時,鴨子總是隻有一條腿,富翁懷疑另一條腿可能被廚師偷吃了。

一天,富翁又發現菜盤上的鴨子隻有一條腿,他非常生氣,就把廚師叫來,厲聲問道:“鴨子有幾條腿?”

“老板,鴨子隻有一條腿。”廚師坦然回答。

富翁震怒,斥責廚師:“就是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鴨子有兩條腿,你為什麼還強辯?”

“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就跟我到後院去看看吧,老板。”

於是,富翁跟著廚師來到後院,隻見鴨子們都睡著了,一隻腳藏在下腹,另一隻單足佇立。富翁見狀,以雙手大力地鼓了幾次掌,鴨子被驚醒,縮在下腹的腿也自然垂下了。

“你好好看看,鴨子不是有兩條腿嗎?”富翁怒氣未消地說。

廚師淡淡地說:“沒錯啊!是因為你鼓掌才有兩條腿。我平時做菜,從沒見你說過好,所以鴨子才隻有一條腿。”

小小的親切可以推動世界,輕輕的掌聲足以溫暖人生。廚師渴望鼓勵的心情,我們深表同感。的確,再也沒有比讚美更能激勵人心的了。

由衷的讚美,是人生中最令對方溫暖的禮物。當然,它的價值也是難以估量的。當你用心觀察到對方的優點,並且發自真心地表達讚美,友善的關係便在一言一語中逐漸建立、累積。情人間的讚美,讓愛情更加滋潤;親人間的讚美,讓家庭更加幸福。許多實驗證明:在充滿讚美的環境中長大的人,比較有自信。經常受到老師讚美的學童,課業成績比較好。甚至,連農夫在牧場上讚美一頭母牛,都能使它產出更多、更好的牛奶。千萬不要忽視讚美的力量。

讚美,必須發自真誠的內在,並且有事實的根據,才能感動人。否則,很容易流於膚淺,變成阿諛諂媚,效果適得其反。

“讚美”和“諂媚”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所陳述的內容是否屬實,有沒有過度的誇張或扭曲;其次,就是動機是否單純。由衷地讚美,是不求回報的,並沒有想要從對方身上獲得什麼好處,所以絕對不會淪為“逢迎拍馬”。

對自己缺乏自信的人,講不出讚美的話。他過度擔心對方會以為他的讚美裏有別的企圖,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寧可保持緘默。生性自卑的人,更吝嗇於讚美別人。他誤以為誇讚別人的優點,會把自己比下去。

其實,讚美別人,就是肯定自己。由衷地表達對別人的欣賞,就是對自己有信心的表現。在別人的特色中,肯定了自己的氣度;在別人的優點中,肯定了自己的眼光;在別人的表現中,肯定了自己的觀察。

不要以為讚美別人是一種付出。從“生命能量”的觀點來說,這其實是一種能量的轉換。對別人讚美的時候,你已經獲得了更多的力量。你從嘴裏吐出字字讚美的話,一如粒粒珍珠,掛在胸前,它令你充滿喜悅的心,更加光華耀眼。

很多人都知道怎樣去奉承,但卻不知道如何來讚美。讚美是種欣賞與喜悅的愜意,稱頌要有真心,嘉許要出善意。過分的讚美,則是虛偽;讚揚不值得讚揚的人,等於變相的誹謗。誇獎像醉人的芳香,濃淡適中,清雅宜人;讚許又像黃金鑽石,隻有稀少,才有價值。最機靈的喝彩,就是讓人多說,而自己用心傾聽。贈給別人錢財,他很快就會花光;如果你給別人鼓勵,那他永遠也不會用完。更何況,欣賞別人就是認同自己,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請不要吝嗇你的讚美,因為讚美是春風,它使人溫馨和感激;請不要小看你的讚美,因為讚美是火種,它可以點燃心中的憧憬與希望。讚美也是照在心靈上的陽光,沒有陽光,我們便不能生長。因此,願讚美的種子播在你我的心田,願讚美的陽光照在每個人的身上!

激流勇退是種大智慧

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隨時都會碰上激流和險灘,如果我們低下頭來,看到的隻會是險惡與絕望,在眩暈之中失去了生命的鬥誌,使自己墜入地獄。而我們若能抬起頭來,看到的則是一片遼闊的天空,那是一個充滿了希望並讓我們飛翔的天地,我們便有信心用雙手去構築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天堂。

失意是生活樂曲中不可缺少的音符。有了它,生活的樂曲才會抑揚頓挫,才會華美。英國的偉大詩人彌爾頓,最傑出的作品是在雙目失明後完成的;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最傑出的樂章是在他的聽力喪失以後創作的;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個用苦難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極致的奇人。被稱為“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傑”的三個奇人,居然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一個是啞巴!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處於逆境而不屈服。

不要感歎命運多舛。命運向來都是公正的,在這方麵失去了,就會在那方麵得到補償。當你感到遺憾失去的同時,可能有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但是,前提是你必須有正視現實、改變現實的毅力與勇氣。

一位成功者說:苦難本是一條狗,生活中,它不經意就向我們撲來。如果我們畏懼、躲避,它就凶殘地追著我們不放;如果我們直起身子,揮舞著拳頭向它大聲吆喝,它就隻有夾著尾巴灰溜溜地逃走。隻要你擁有對生命的熱愛,苦難就永遠而且隻能是一條夾著尾巴的狗!

哈得森23歲時因車禍失去了左腿之後。他依靠一條腿精彩地生活,成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獨腿長跑運動員;30歲時,厄運又至,他遭遇生命中第二次車禍。從醫院出來時,他已經徹底絕望——一個四肢癱瘓的男人還能幹什麼呢?

哈得森開始吸毒,醉生夢死,可是這不能拯救他,一個寂靜的夜晚,痛苦的哈得森坐著輪椅來到阿裏賽道,忽然想起自己曾在這裏跑過馬拉鬆。前麵的路還遠,生命還長,他就這樣把自己放逐?不!他驚醒過來:“四肢癱瘓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我隻能選擇好好活下去!我才33歲,還有希望。”

哈得森堅定意誌,開始了他的下一步人生。現在,他正在攻讀哲學博士學位,並且一直幫助困苦的人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以樂觀的笑容,給那些逆境中的人們送上溫暖和光明。

作者中穀章釗曾忠告日本二十多歲的新生族們為了30歲時事業的成功,40歲時便能登上事業的巔峰,要從現在開始做一個“勇往直前、經曆無數次失敗而百折不撓的人”。他認為,在人生的道路上,為追求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而竭盡全力、飽嚐辛酸和痛苦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人生。

人生失意的時候,切莫自暴自棄,隻看到失敗,卻聽不到咫尺之遙的成功正在向你大聲呼喊,自己打敗自己才是最徹底的失敗。而在人生得意之時,切忌得意忘形,盲目樂觀,而忘記了日中則仄,月滿則虧的道理。當功成名就,顯赫日盛之時,我們更需要從意氣風發中清醒地退出,由輝煌趨於平淡。

“鴻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總非當機作用;風息處休起浪,岸到處便離船,才是高手功夫。”古人早已將把握時機、當機立斷之舉講得明明白白,聰明人何須重錘敲打?

張良原是漢高祖劉邦手下的一名大臣,與蕭何、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熟悉兵法,一生以謀略見長,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之一。若沒有他,劉邦能否建立漢朝也得打上問號。是他設計攻占秦國首都鹹陽;是他設計幫助劉邦逃脫鴻門宴上的殺身之禍;是他英明決斷火燒棧道,及時阻止了劉邦準備封賞六國後代的計劃;也是他力排眾議,在楚漢議和後徹底消滅了項羽;還是他幫助劉邦在得天下後鎮撫各將士,建都長安,穩固了漢朝的江山社稷。可就是這樣一位開國功臣卻沒有居功自傲,拒絕了封賞給他的三萬戶領地,不倚仗功勞讓自己成為顯赫家族,而是閉門不出,潛心學道,以引退的方式來表明他的人生哲學。那麼,張良此舉是否就是在逃避人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從他晚年為使漢朝免於宮廷內戰,為保持社會穩定而幫助太子劉盈請出“商山四皓”的事例中即可見其是以一種更超然的方式來參與朝中大事的。這位早年在下邳向黃石公學習《太公兵法》的隱者,深深明白“達士知處陰斂翼,而岩晦亦是坦途”的道理,亦懂得“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才是“天之道”。

《史記·越王勾踐》中載,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在重臣範蠡和文仲的鼎力相助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消滅了吳國,成就了霸王之業。按照正常心態,作為重臣且勞苦功高的範蠡,這個時候應該是等待越王加官晉爵,享盡榮華富貴。然而,範蠡卻深知月盈則虧,更懂得“福兮禍所伏”的道理。於是,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乘一葉小舟而去。臨行,他還特為好友文仲留下一封“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信。範蠡深知,越王是那種可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人,他勸文仲盡快歸隱。文仲沒聽範蠡的話,最終被越王賜死。

進有時便是退,退有時便是進。常言道:“進一程風高浪急,退一步海闊天空。”懂得和善於功成身退,見好即收的道理,會使你終生受益。

總之,不管是激流勇進還是激流勇退,都隻是一種形式,隻是讓我們以一種適合自己的方式處世,用寧靜淡泊的心看世間萬事萬物。

能功成名就者肯定都是聰明人,但能激流勇退者卻不僅僅是聰明人就能做到的。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激流勇退,放棄的隻是一些名利等身外之物,於人於己皆無損,而得到的卻是超然人品,自然之心,於人於己皆有益,何樂而不為?

吃虧是福

鄭板橋一生書畫墨寶無數,但他留給後人最深刻的還是兩句話,一句是“難得糊塗”,另一句是“吃虧是福”。對於修身養性的人而言,無疑是兩句醒世恒言。

古人雲:用爭奪的方法,即使你得到了,也不可能會是你最想要的結果;但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會有更大的驚喜。換言之:吃虧是福!

李士衡,宋朝時人。一次出使高麗要回來的時候,高麗方麵贈送了許多禮品財物,李士衡並不在意,隻是把它交給副使放置。出發前,副使發現船底有縫隙,還有滲水。於是,副使也沒報告,隻是不動聲色地把李士衡得到的絲綢細絹墊放在船底,然後把屬於自己的禮物放在上麵,避免自己的東西受潮。

船到大海之中,由於回來時負載太重,而且風浪洶湧,有可能傾船的危險。船員要求把裝載的東西全部扔掉,否則船翻人亡。副使也嚇壞了,就急急地把船上的東西拋入大海。大約東西丟了一半時,風浪平息,航船穩定了。過後檢點一下,丟掉的都是副使的財物,而李士衡的物品由於放在船底,除了受點潮濕,沒有丟失一樣。從這個故事就可看出,李士衡原先吃了虧,結果卻是得益者。

人與人相處,如果懷著從不吃虧的心態,隻知道占便宜,到最後,他很可能成為一個真正吃虧的人。從另一個角度看,生活中吃虧和受益就像我們常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是一樣的,互為因果。天地輪回,得失交替,平衡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相互轉化,相互循環,沒有誰能永遠吃虧或占便宜。

人生是一個多元的人生。很多事情,無法從表麵看出其本質。就像有些貪官、有些偷盜者,看似得到的或許很多,其實藏在他們內心的損失誰能看到呢?有些見義勇為者,為了拯救別人的生命,看似犧牲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生命,可是誰又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滿足呢?誰也不能否認他們已經實現了最崇高的生命理想。更有為藝術、為文學、為科學、為社會獻身的那些生前吃盡了虧,卻流芳百世的人們。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數十年伏案寫作,英年早逝,但是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居裏夫人整日做著辛苦而又危險的工作,為人類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卻生活在一個黑暗潮濕的地下室。有人說她吃虧吃大了,叫她將提煉出的放射元素鐳申請專利,去享受幾輩子的榮華富貴,可是居裏夫人說:鐳,是屬於全人類的,我沒有權利占有它,也沒有權利出賣它!依然一如既往吃虧,心甘情願地吃虧,直到她發現的東西奪去了她的生命。但是居裏夫人卻永遠成為人們追求崇高的偶像。魯迅和居裏夫人沒有遺憾,他們是甘於吃虧、樂於吃虧、勇於吃虧的人,他們已經獲得了永遠的幸福。

人們常說,吃虧的都是些傻子,但是我們相信,在適當的時候,他們口中的“傻子”肯定會起到重要的作用。當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人人都不怕吃虧,個個樂於奉獻,都願意為了他人或者集體利益寧願自己吃些虧的時候,這個社會必定日漸和諧向上,這個國家的民族凝聚力將會變得很強很強。

吃虧,對於個人來說,無非是自己小的利益損失,失去的大多是物質的和暫時的。如果我們能夠從容地麵對,不去計較這些,在所謂的“吃虧”之後,我們得到的又是什麼呢?我們得到了別人的感激和自己的坦然,我們培養了自己的寬厚與大度,我們還陶冶了自己的情操。這難道不比損失的那一點利益劃算嗎?這就是福!因此,無論是什麼事情都要往好處想,往寬處想。鄭板橋說得好:“難得糊塗”、“吃虧是福”。做人也要學會吃虧。

吃虧,在現在看來,是一種智慧、一種精神、一種大度、一種情操。如果一個人不擇手段地獲得錢財,追名逐利,那麼,他在物質上很滿足的同時也必將失去自己的良知。貪心的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總是有無休止的算計和猜疑,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的進攻與傷害。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懷著美好的性情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在其看似可能天真、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擴大、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不怕吃虧的人,才會在一種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貪婪的行為都要付出代價,愛占便宜者遲早要吃虧。有的人見到好處就像蒼蠅聞見了腥臭,也像飛蛾遇火,不顧什麼尊嚴麵子,也不管前麵的暗道機關,拚了命地往上衝。這種人每占一分便宜,便失一分人格;每撈一分好處,便掉一分尊嚴。從某種意義上說,樂於吃虧是一種境界,是一種人格上的升華,是一種道德的弘揚。在物質利益上不是錙銖必較而是寬宏大量,在名譽地位麵前不是先聲奪人而是先人後己,在人際交往中不是惟我獨尊而是尊重他人,抬舉他人。如此這般以吃虧為榮為樂,勢必贏得人們的尊重和抬舉。

有遠大誌向的人,都是在歲月的磨煉中成長起來的,是在吃虧中成熟起來的,並從而變得更加聰慧和睿智。倘若有誰一吃虧便愁腸百結,如同失了魂一樣,鬱鬱寡歡,甚至懊惱咒罵、一蹶不振,最後受傷者隻能是他自己。這種傷害,服用任何藥物都無濟於事,診治的特效藥方隻有四個字:吃虧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