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遜回答:“兩個星期。”
“準備一份一小時的講稿呢?”
“一個星期。”
“二小時的講稿呢?”
“不用準備,馬上就可以講。”
這是怎麼回事呢?道理很簡單,演講時間越長,演講人壓縮演講內容的任務越輕,自然所需準備時間就少了。反之,演講時間越短,演講人越得努力壓縮文字,力求盡快將主要內容無一遺漏而又清晰地傳達給聽眾,這當然是要多花時間、大傷腦筋了。
《紅樓夢》中賈元春省親,見了久別而又熱盼的弟弟賈寶玉,百感交集,自然應有一肚子話要說。然而,曹雪芹筆下的元春並未發表長篇大論的思念之辭,而是拉起弟弟的手,隻說了一句話:“又長高了……”繼之淚如雨下。在這裏,元春的話實在說得太少了,但是,卻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感到了她痛苦的內心活動,收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如果讓元春滔滔不絕地說這說那,即使言辭中可以加上善於表示痛苦的成分,但是人們的心靈也不會如這“又長高了”四字觸動得那麼劇烈。這是因為能夠反複陳述痛苦者,其痛苦尚屬能抑製的狀態,而連陳述痛苦都無法堅持者,其痛苦程度一定遠勝於前者。
但是,有的人卻不懂得“言貴簡”這個道理。古今中外,都不乏“囉嗦而長”的典型:
明朝有個叫茹太素的大臣,給朱元璋寫了一個一萬多字的奏折,談的是朝廷應該如何選用人才的問題。朱元璋叫人讀給自己聽,讀了6370個字,還聽不出個所以然來,可把朱元璋氣壞了。他立即叫人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把茹太素打了一頓。
捷克作家雅·哈謝克的名著《好兵帥克曆險記》中,有個叫貝赫的書呆子新兵,當連長莫茨中尉問貝赫是哪兒人時,貝赫先用捷克語回答:“下波烏索夫。”接著又用德語重複了一遍。然後自我介紹起來:“那兒有267所房子,1936名捷克居民,英琴區,索波特卡縣,過去為科斯吉的莊園。聖·葉卡捷林娜區教堂建於14世紀,並由瓦茨拉夫·弗拉吉斯拉夫·涅多利茨基加以修複。有學校、郵局、電報局、捷克貿易鐵路站、糖廠、磨坊、鋸木場、瓦利哈村、六個節日集市……”正當貝赫沒完沒了地說得正歡的時候,莫茨中尉猛衝到他跟前,一個接一個地往他臉上扇耳光,同時嘴裏還嚷道:“這是第一個節日集市、這是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第六個節日集市……”
朱元璋、莫茨中尉用“打”來罰治“囉嗦而長”者,這種方法當然是不可取的,正確的方法應當是認真研究一下說短話、作短文的學問。否則,很容易鬧出這樣的笑話來:
一位演說家滔滔不絕地進行了長達三小時的演說。當演說結束,全場爆發出一陣極其熱烈的掌聲。演說家十分興奮,下台來拉住一個聽眾問:“您的印象如何?”
那個聽眾說:“很好。”
演說家更高興了,追問道:“哪兒最好呢?”
聽眾說:“最好的就是那句結束語:先生們女士們,我的報告完了。”
試想一下,聽了這樣的評價,那位演說家豈不比挨打更難受嗎?
言語在精不在多。最不會說話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要想把話說得“高效”,你就應該言簡意賅,讓說話對象很快明白你所要表達的意思。
做一個好的聽眾
在交談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但許多人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常常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隨意插話、打斷對方,這樣是有失禮貌的行為,不但會攪了別人的興致,還會阻礙別人的思想,破壞別人的情緒,引起別人的反感。
老白在鎮上蓋了一套兩層的樓房,當該房子的第二層剛封頂時,幾個朋友在他家吃飯。席間,突然來了一位專門安裝鋁合金門窗的個體戶,與老白一見麵就遞了張名片,並介紹了他做鋁合金門窗的優勢。老白說:“雖然我們以前不認識,但通過你剛才的一席話,得知你對鋁合金門窗安裝的經驗豐富,假如我房子的門窗讓你來安裝,我相信你能安裝,也相信你能做得很好。但是在你今天來之前,我們廠裏一名下崗鉗工已向我提起過,門窗安裝之事已決定由他來做……”
老白的話還未說完,那個個體戶便插話了:
“你是說那東跑西走的小楊吧?他最近是給幾家安裝了門窗,但他那‘小米加步槍’式的做法怎能與我比?”
哎呀!這話不說還好,一說便讓老白頓時拿定了主意,接著說:
“不錯,他盡管是手工作業,沒有你那先進的設備,但他目前已下崗在家,資金不夠豐厚,隻能這樣慢慢完善,出於同事之間的交情,我不能不讓他做!”
就這樣,那個個體戶隻得怏怏離開了。
之後,老白對我們說:“那個個體戶沒聽懂我的意思,把我的話給打斷了。本來,我是暗示他,做鋁合金門窗的人很多,不止他一個上門來請求安裝。我已打聽到了他做門窗多年,安裝熟練,且很美觀,但他的報價很高,我隻是想殺殺他的價格,可他的一番話攻擊了我同事小楊的人品,我寧願找別人,也不要讓他來安裝我的門窗。”
這本來是一樁很不錯的生意,最終卻以失敗告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個個體戶過於急躁,不等人家把話說完,甚至還沒有聽懂別人的意思,就打斷別人的話頭,結果把眼看就要到手的生意給丟了。
談話是人們進行交流的最佳方式。會說話的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會很注意地傾聽,然後適時地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不會說話的人,在別人說話的時候,總是隨時擺出一副躍躍欲試的樣子,一有機會,馬上插嘴。
如果一個人正講得興致勃勃,聽眾也正聽得津津有味,而此時你卻突然插嘴。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說話者對你沒有好感,很可能其他人也不會對你有好感。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你應該耐心地聆聽他人的話,注意不要插話攪了對方的興致,這時,點頭示意比貿然插嘴要好得多。
插話,就像是一把“鉤子”,不到萬不得已時,最好不要用它。約翰·洛克指出:“打斷別人說話是最無禮的行為。”所以,在別人說話的時候,你應該:
不要用不相關的話題打斷別人的談話;
不要用無意義的評論擾亂別人的談話;
不要搶著替別人說話;
不要急於幫助別人講完故事;
不要為雞毛蒜皮的小事打斷別人的正題;
不要打斷他人的話去爭論一些毫不重要的細節。
在聽別人說話時,假如你真的有沒聽懂的地方,或者聽漏了一兩句,也千萬別在對方說話中途突然提出問題,而應該等他把話說完,再提出:“很抱歉,剛才中間有一兩句你說的是……嗎?”如果你在對方談話中間打斷別人:“等等,你剛才這句話能不能再重複一遍?”這樣,對方就會產生一種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覺。
聽人說話,務必有始有終。但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不多。有些人往往因為疑惑對方所講的內容,便脫口而出:“這話不太好吧!”或因為不滿意對方的意見而提出自己的見解,甚至當對方有些停頓時就搶著說:“你要說的是不是這樣……”由於你的插話,很可能打斷對方的思路,使對方忘記真正要講的話。
總而言之,請你記住一點:不要隨意插話。除非說話的人講話的時候拖得過長,他的話不再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已經引起大家的厭煩,這時,你打斷他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雖然在別人講話時,插話是十分不禮貌的,但如果有必要表明你的意見,非要打斷講話,那麼你就必須十分注意自己的插話技巧。
(1)如果你不同意對方的看法,一般也不要打斷他的談話。但如果你們比較熟悉,或者問題特別重要,也可以先表示一下態度,待對方說完後再作詳細闡述。
(2)交談過程中,如果你想補充另一方的談話,或者聯想到與談話有關的情況,想即刻作點說明,這時,可以對講話者說:“請允許我補充一點”,或者說:“我插一句。”然後,說出自己的意見。這樣的插話不宜過多,以免擾亂對方的思想。
(3)當你要找交談者中的某一人處理事情時,可以先給他一些小動作的暗示,他一般會找機會和你講話。你也可先向他們打個招呼:“很對不起,打斷你們一下。”當他們停止交談時,即用盡可能簡潔的語言說明來意,一旦事情處理完畢,立即離開現場。
(4)如果你想加入他們的談話,則可以找個適當的機會,禮貌地說:“對不起,我可以加入你們的談話嗎?”或者,大方客氣地打招呼,叫你的同事互相介紹一下,就能很快打破生疏的感覺。
總之,在與別人交談的時候,不要隨意插話,但如果不得不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一定要注意插話的技巧,這樣才能始終保持交談的順暢與和諧。
韜光養晦,成功之本
一個人若是無鋒芒,那就是提不起來,所以有鋒芒是好事;但如果鋒芒太露,那就會刺傷別人,這樣的人自然也就沒什麼好人緣,沒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會直接影響到你社交的成敗。所以,與人交往時既不要全無鋒芒,也不要鋒芒畢露,最好是在二者中間找一個平衡點。
凡事都有兩重性,即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同一件事,若從好的方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從不好的一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壞事。人緣的作用正在於此,它有時可以使壞的變好,也可以使好的變壞。假如你人緣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津津樂道,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生活在如此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你心理沒有負擔,處處可以盡情盡興。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雞蛋裏挑骨頭,更不要說做錯事、冒犯別人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裏,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要談什麼歡樂和幸福了。好人緣的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反之,人緣不好,便隻剩下一座獨木橋了。而要想有個好人緣,就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與人交往中要做到話不說滿,人不做絕,可進可退,兩頭是路才是王道。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做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吧?其實不然,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蕭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和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展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給他說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會做出一番事業來。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的處世哲學。林亮被分配到某水產公司後,對單位裏工作懶散、不思進取的情況實在看不慣。兩個月後,他給大領導寫了一封洋洋灑灑的萬言信,直抒胸臆,從上到下批了個遍,對他這一做法,同事認為“有病”,領導目瞪口呆,結果不到一個月,林亮就被調走了。
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後,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製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之犢不怕虎”的精神,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主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與人交往應當含而不露,即便你真比人聰明,也不必張揚著讓“地球人都知道”,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你才能適應複雜的人際環境,才能有個好人緣。
少說少錯,職場須知
隨便說話的害處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隱私,你說話時偏偏在無意中說到他的隱私,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他會認為你是有意跟他過不去,從此對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別有用心,極力掩飾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對你非常不利。
如果你與對方非常熟悉,絕對不能向他表明你絕不泄密,那將會自找麻煩。唯一可行的辦法,隻有假裝不知,若無其事。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幫他執行,從樂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而從悲觀的方麵來說,你是他的心腹之患。
你有得意的事,就該與得意的人談;你有失意的事,應該和失意的人談。說話時一定要掌握好時機和火候。不然的話,一定會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達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別人在說話時機、場合上的失誤,拿他人當槍使,以達到損人利己的目的。
有句老話叫做“禍從口出”,為人處世一定要把好口風,什麼話能說,什麼話不能說,什麼話可信,什麼話不可信,都要在腦子裏多繞幾個彎子,心裏有個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為其利用,後悔就來不及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壓在心裏不願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間,哪怕感情不錯,也不要隨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訴對方,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與公司的事有關,如果你無意之中說給了同事,很快,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會成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這樣,對你極為不利,至少會讓同事多多少少對你產生一點“疑問”,而對你的形象造成傷害。
還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訴的是一個別有用心的人。他雖然不可能在公司進行傳播,但在關鍵時刻,他會拿出你的秘密作為武器回擊你,使你在競爭中失敗。因為一般說來,個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體麵、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汙點的事情。這個把柄若讓人抓住,你的競爭力就會大大地削弱。
小竇是某唱片公司的業務員,他因工作認真、勤於思考,業績良好,被公司確定為中層後備幹部候選人。隻因他無意間透露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秘密而被競爭對手擊敗,最終沒被重用。
小竇和同事李為私交甚好,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一個周末,他備了一些酒菜約了李為在宿舍裏共飲。倆人酒越喝越多,話越說越多。酒已微醉的小竇向李為說了一件他對任何人也沒有說過的事。
“我高中畢業後沒考上大學,有一段時間沒事幹,心情特別不好。有一次和幾個哥們喝了些酒,回家時看見路邊停著一輛摩托車,一見四周無人,一個朋友撬開了鎖,由我把車給開走了。後來,那朋友因盜竊被逮住,送到了派出所,供出了我。結果我被判了刑。刑滿後我四處找工作,處處沒人要。沒辦法,經朋友介紹我才來到廈門。不管咋說,現在咱得珍惜,得給公司好好幹。”
小竇來公司三年後,公司根據他的表現和業績,把他和李為確定為業務部副經理候選人。總經理找他談話時,他表示一定加倍努力,不辜負領導的厚望。
誰知道,沒過兩天,公司人事部突然宣布李為為業務部副經理,小竇調出業務部另行安排工作。
事後,小竇才從人事部了解到,是李為從中搗的鬼。原來,在候選人名單確定後,李為便找到總經理辦公室,向總經理談了小竇曾被判刑坐牢的事。不難想象,一個曾經犯過法的人,老板怎麼會重用呢?盡管你現在表現得不錯,可曆史上那個汙點是怎麼也不會擦洗幹淨的。
知道真相後,小竇又氣又恨又無奈,隻得接受調遣,去了一個不怎麼重要的部門上班。
既然秘密是自己的,無論如何也不能對同事講。你不講,保住屬於自己的隱私,沒有什麼壞處;如果你講給了別人,情況就不一樣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別人會以此為把柄攻擊你,使你有口難言。
所以說,隻有恰到好處地把握好說話的分寸,才會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做到遊刃有餘,而且也不會給自己招來禍端。
用商量的口氣與別人講道理
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用命令的口氣對自己說話。如果你想要別人按照你的意思去辦事,在跟別人講道理的時候就要盡量采用商量的語氣。有時,盡管你是站在發號施令的位置上,但要想讓別人心悅誠服地接受你的命令,就不能采用命令的語氣。
一個盛夏的中午,在一個建築工地上,一群工人正在陰涼處休息。監工走上來,嗬斥工人說:“你們明知道工期很緊,吃完飯了還在這裏磨洋工,還不快去幹活!”工人們平時就很害怕這個監工,雖然不情願,但還是起身去工作了。當監工走開的時候,工人們就又停下休息了。如果那個監工能夠和顏悅色地對工人們說:“工友們,現在工期很緊,要辛苦大家了,希望大家能夠犧牲一點休息的時間,盡量趕一趕工期。早點收工,大家就能早點回去洗澡、休息。大家看怎麼樣?”這樣一來,即使天氣再炎熱,工人也會站起來開工了。
而在處理相同的問題時,查爾斯·斯科爾特就采取了很恰當的辦法。
有一天,查爾斯·斯科爾特經過受他管理的美國鋼鐵公司的一家鋼鐵廠。當時正是中午,他看見幾個工人正在抽煙,而在他們頭上,正好有一塊大牌子,上麵寫著“禁止吸煙”幾個大字。一般的管理者通常會走上前去,指著那塊大牌子,對工人說:“你們難道不識字嗎?這裏不許抽煙!”
但斯科爾特沒有這樣做。他走向那群工人,掏出口袋裏的雪茄,分發給每一個工人,然後用商量的語氣說:“你們能不能到外麵去抽這些雪茄呢?”工人們立即就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掐滅了手裏的香煙,並且以後再也沒有在工地上抽過煙。他們也都更加敬重斯科爾特了。
如果你遇到斯科爾特這樣的總經理,看到你違反了公司的規定,卻沒有嚴厲地製止你,而是送你小禮物,還用商量的口氣委婉地規勸你,你會不感動、不從善如流嗎?
當你要和別人交涉時,最好能先委婉地說明事實,然後再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樣別人就能心平氣和地傾聽你的講述並接受你的意見。
湯姆剛搬到一個新地區,發現鄰居養了隻大獵犬,平常總是放任它在附近亂晃。
雖然這隻獵犬性情溫馴,不過,自己的小孩看見,總會感到害怕,除了待在自己家院子裏,哪裏都不敢去玩。為了不傷和氣,隻好去獵犬主人家拜訪,說明來意。
“您好,我是您的鄰居湯姆,我們想和你商量一些事情。你的狗很健康、非常活潑,不過我們家小孩看到就會害怕,不敢出門玩,我怎麼講都沒用。所以想請你幫個忙,下午五到六點,暫時讓你的獵犬待在家裏,這樣我們家小孩就可以出來玩。六點後,我會叫小孩回家吃飯,之後你的獵犬愛去哪裏晃,我們不會有任何意見。希望你能體諒這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