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這個顧客雖理占上風,卻沒有對老板糾纏不休,而是借用所謂蒼蠅侵權的類比之言暗示對方:“隻要有所道歉,我就饒恕你。”這樣,自然就十分幽默風趣又十分得體地化解了雙方的窘迫。
(3)搭台階,“你好我好”巧圓場
生活中,有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常為些小事同別人爭論,且火藥味濃烈。這時,有理的一方應有饒人的雅量,可以一麵解釋一麵折衷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語言,避免衝突擴大。
有位先生上嶽父家吃飯,進餐時翁婿兩人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那先生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嶽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那位泰山大人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那先生。那先生怕再爭論下去傷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有什麼。也許我們都是對的,也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
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台階,也給對方打了圓場,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試想,如果那先生意氣用事與嶽父爭論下去,結果會如何呢?很可能惹火老嶽父,被臭罵一頓。
(4)息怒火,誠懇解釋巧勸慰
人和人之間相互發火爭辯,不少是因為互不了解,有失溝通造成的。這時,得理的一方最好是多加解釋、設法溝通或者道歉、勸慰,與對方達成諒解或共識。
一家醫院裏,病人擠滿了候診室,一個病人排在隊伍中,將手上的報紙都看完了也沒有挪動一步。於是他怒火萬丈,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喊:“你們這是什麼醫院?這麼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什麼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員麵對病人的怒火,耐心解釋說:“很抱歉,讓你等了這麼久。是這樣的,醫生去手術室了,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脫不了身。我再打電話問問,看看他還要多久才能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
患者排大隊得不到及時診治,責任並不在那個值班員身上,但是麵對病人的錯怪,他卻沉住氣,一麵解釋,一麵勸慰,這就比以怒製怒、火上澆油的回答好多了。
(5)止爭吵,幽他一默巧解紛
人與人相處,發生爭吵在所難免,甚至夫妻那樣的親密關係,也不會例外。這時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調侃、幽默的言語,澆滅對方的怒氣,達到釋疑解紛的效果。
有一女子虛榮心重,當夫妻商量出席友人的婚禮時,她纏著丈夫要買一種昂貴的花帽。此時正值夫妻鬧“經濟危機”,丈夫自然不肯答應。爭吵中,妻子賭氣地說:“人家小喜和小金的愛人多大方,早就給她們買了這種花帽,哪像你,小氣鬼!”丈夫不願爭論,隻是故意誇張地說:“可是,她倆要是有你這樣漂亮,還用買帽子裝飾嗎?”妻子一聽這幽默的讚語,不覺轉怒為笑。
在與人發生爭論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得理不饒人”,那樣不僅不能勝過對方,反而會擴大矛盾衝突;反之,避免鋒芒,妙語“饒人”,就能“和平”解決爭端,達到“雙贏”的理想境界。
認識“包容”
包容常被看成軟弱、虛偽、窩囊、保守。如果你也是這麼認為,下麵將為您推薦的這段小故事,會讓您對“包容”有全新的認識。
一隻河蚌安逸地住在河裏,無憂無慮與世無爭。一天一粒沙子闖進它的身體,沙子在河蚌的肉體裏蠕動,因摩擦造成的疼痛,讓河蚌撕心裂肺,趕不走又吐不出沙子,隻有用自己分泌的“心血”去包容沙子。天長日久沙子變成一顆珍珠,疼痛沒有了。包容痛苦的結果使河蚌的身價倍增。
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成功案例:
拿破侖·希爾應一家大型保險公司之邀,主辦當年度的企劃會議。與籌備人員初步交換意見後,他發現以往的籌備方式是先以問卷調查或訪談設定4~5個議題,然後由與會主管發表意見。通常會議進行井然有序,卻了無新意,隻不過偶爾出現相持不下的激烈場麵。
通過拿破侖·希爾的提議,他們盡管有些不放心,仍同意改變會議形式。先由各主管以不記名方式針對主要議題提出方麵報告,然後彙集成冊,要求主管在會前詳細閱讀,了解所有的問題與不同的觀點。如此一來,會議的重頭戲不再是批評與辯護,而是聆聽與集思廣益。
在兩天的會議期間,第一天上午,他們研習本書的準則4、5、6,其餘時間則專注在集思廣益的討論。會議不再令人感到無聊,人人都表現得很積極。到了會議的尾聲,大家對公司麵臨的主要挑戰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所有的意見都受到重視,新的共識逐步成形。
生活中有許多事不妨去多考慮幾個如果,用一個博大的胸懷去包容苦難和傷痛。河蚌包容沙子使它變成高貴的蚌,同樣,我們包容生活中的苦難和傷痛也會結出美麗的果實。
有了包容,即使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也會找到溫柔的避風港,人便會沉靜下來;即使在充滿荊棘的森林裏,也會出現希望的曙光,人便會找對前進的方向;即使在危機暗伏的沼澤中,也會有人搭橋救你。有了它,你就擁有了睿智、氣量和不斷完善自己的動力!包容是一種大智慧,去愛別人也尊重自己,為人需要一顆包容的心。
辨清曲直,學會包容
包容也是有限度的,隻有懂得什麼該包容,什麼不該包容,才是真正的成熟。
彩虹為什麼如此燦爛?因為它包容了陽光的七種顏色;大海為什麼如此浩瀚,因為它包容了無以盡數的水滴;大地為什麼如此富饒,因為它包容了萬物的根基。我們學習也是一樣,隻有每天學習大量的知識,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有些人之所以學識淵博,學有建樹,也是在學習他人的知識的基礎上的再發展。相反,如果我們不肯接受外來信息,在如今的信息時代,就可能思想滯後,變成古董了。曆史上的“貞觀之治”,正是因為唐太宗包容了魏征耿直的性格,不管忠言逆耳與否,有了這樣的氣度,才成就了大唐穩固的江山。唐玄宗沉迷於聲色,哪能包容民生的疾苦,也隻能使唐朝慢慢衰敗下去。莊子的思想包容了宇宙萬物,以至於他的筆端,妙筆生花,氣象萬千,文章汪洋恣肆,“先秦諸子莫能先也”。飽讀詩書,讀書破萬卷,杜甫包容了眾家之長,才有了“下筆如有神”的功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長江包容了沿途的小河流,才彙成滾滾東逝的長江水;珠穆朗瑪峰包容了青藏高原的高度,才成為屹立在東方的世界之巔。學會包容會使我們更豐滿,學會包容會使我們更自信地走向成功。
可是,一味地包容,可不可行呢?
當我們做飯時,米裏容進了沙粒,我們一任它硌我們的牙?兒子犯了法,做母親的為了親情可以包容兒子的犯罪?當我們犯了錯誤,是不是需要別人來包容自己,不批評不指正,任我們一錯再錯,最終釀成大患?針對這些情況我們的態度應該是斬釘截鐵的。米裏的沙子一定要淘掉,不然會破壞我們整頓飯的雅興。兒子犯法,母親決不能包容,如若兒子這次逃脫了法律的製裁,下次一定還會犯罪。別人的缺點和錯誤我們還可以包容,對自己的錯誤不管不問,就是不負責任了,應該做到“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蚌類包容沙石是為了育出耀眼的明珠;天空包容雲雨是為了氣象的變幻萬千;我們包容不同的觀點是為了取長補短,提高自己。
然而,眼裏總容不得沙子,我們的包容並不是一並寬納,而是有選擇的,應該包容的可以包容,不該包容的我們決不動搖我們的態度。讓我們辨清曲直,學會包容吧。
包容是一門精深的藝術
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包容作為一種文化態度,對於大多數善良之人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包容之難,其實難在人生哲學上。例如,包容人的缺點。如果你一直覺得自己算是個性情溫和、比較能夠接受別人的人。恰如不挑剔、無個性的口味,無論南方北方的飲食,酸甜苦辣,臭不可聞,均能得其妙而食之。但年齡漸長,發現自己的耐心竟大不如前,對不能明事的人難免火冒三丈,甚至惡顏相向,說明自己修養不足,修煉不夠。
中國的詞語之妙,在於它內涵複雜,難以窮盡,而且可以向正反兩個方向延拓。因而,在生活的語境中,包容不僅意味著平和、寬容,也經常與另一類態度混淆:不必較真,眼開眼閉,難得糊塗,吃虧是福等等,指向忍讓、退守主義的態度,即所謂的“包涵”。雖然隨著生活的磨礪和閱曆的增長,自己早已超越“憤青”心態,知道世事多不平,不能包打天下,也難以兼濟天下;但在社會轉型、價值失範的大環境中,麵對重大是非和種種怪事亂相,仍很難保持平靜閑適、與我無關之心,難以隨俗。因為人生還有另外一套價值準則:誠實、正直、實話實說……在這個意義上,包容易而堅守難。因而想到,敢於憤怒、敢於堅守,或許也是一種包容?當魯迅說“絕不寬恕”時,他守護和包容的,不是正義的價值嗎?
包容是一門學問,學會包容的人,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包容的人,就懂得快樂!這門學問,是來自內心“慈悲喜舍、善良仁愛”的自然流露!
包容是一門藝術,它不是你隨隨便便可以得到,可以舍棄的東西。它是一種精神的凝聚,它是一種善良的結晶,是人性至善至美的沉澱!
包容是一種美德,它可以使你的人格得到升華,讓你的心靈得到淨化!它是人修身養性的一本“真經”。
包容是一種境界,人要達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擁有博愛的心、博大的胸襟,還要有一份坦蕩、一種氣概!它是香蘭被人踩倒卻留香腳底的氣質。
包容是一種幸福,能夠包容別人是一種幸福,讓別人心存感激更是一種幸福!人生一世,不能使自己在瑣事困擾中作繭自縛,更不能在無盡痛苦中度過。
包容是贏得朋友的保證。學會包容他人,就是學會了包容自己。包容他人對自己有意無意的傷害,是讓人欽佩的氣概;包容他人曾經的過失,是對他人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包容他人對自己的敵視、仇恨,是人格至高的袒露。
包容是人生的財富。人生短暫、生命無常,同樣是一輩子,有的人在不盡的憤恨和埋怨中掙紮著過;有的人在快樂幸福中沐浴著過。包容別人的過失,包容眾生的錯誤,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萬事都由因緣生,緣生緣滅、緣來緣去,人生本來就坎坷,豈能盡如人的意?我們何必怨天憂人?何必去痛苦煩惱?生氣就是拿別人的痛苦來懲罰自己!難道不是嗎?
世界上人物各異,好壞並存,我們又何苦去嘮叨世態炎涼、世風日下呢?萬物都有其不足的一麵,我們為何不以一顆火熱的包容之心,來體察它的另一麵呢?也許別人萬惡不赦,但請不要抱怨,好壞善惡,自有公論。
包容別人的過錯,不是欣賞別人的過錯,也不是成就別人去犯錯、鼓勵別人去犯錯,而是允許別人的過錯,讓別人更好地改過,而不是對他的放縱。包容他人不等於放任其自流,那是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味地遷就、去包容,就是溺愛,是害人之舉,若有人稱此為“包容”,那就是對“包容”的一種玷汙和歪曲!
包容確實是一門精深的藝術,隻有領略到了其中的滋味,行包容他人之舉,真正地擁有那份廣闊的心胸,那份坦然,那份自然,才是活出了真正的人生!
包容讓你的心情天朗氣清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別人犯錯了,我們為此雷霆萬鈞,那犯錯的該是我們自己了。
現代的戴爾·卡耐基不主張以牙還牙,他說,“要真正憎惡別人的簡單方法隻有一個,即發揮對方的長處。”憎惡對方,恨不得食肉寢皮敲骨吸髓,結果隻能使自己焦頭爛額,心力盡瘁。卡耐基說的“憎惡”是另一種形式的“包容”,憎惡別人不是咬牙切齒饕餮對手,而是吸取對方的長處化為自己強身壯體的鈣質。
狼再怎麼扮演“慈祥的外婆”,發著“從此吃素”的毒誓,也難改吃羊的本性,但如果捕殺淨盡,羊群反而容易產生瘟疫;兩虎相鬥,其勢不俱生,但一旦英雄寂寞,不用關進柵欄,凶猛的老虎也會退化成病貓。把對手看做朋友,這是更高境界的包容。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包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一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那些人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一語中的,多一些包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誰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著名的水利工程學家潘家錚這樣回答外國記者的提問:“那些反對三峽過程的人對三峽工程的貢獻最大。”反對者的存在,可讓你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做事更周全;可激發你接受挑戰的勇氣,迸發出生命的潛能。這不是簡單的包容,這包容如硎,磨礪著你意誌,磨亮了你生命的鋒芒。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有義務捍衛您說話的權利。”這句話很多人都知道,它包含了包容的民主性內核。良言一句三冬暖,包容是冬天皚皚雪山上的暖陽;惡語傷人六月寒,如果你有了包容之心,炎熱酷暑裏就把它當作降溫的空調吧。
包容是一種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電風暴一時的肆虐,才有風和日麗;遼闊的大海容納了驚濤駭浪一時的猖獗,才有浩淼無垠;蒼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強食一時的規律,才有鬱鬱蔥蔥。泰山不辭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方能成其大。包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納百川的江河湖海。
與朋友交往,包容是鮑叔牙多分給管仲的黃金。他不計較管仲的自私,也能理解管仲的貪生怕死,還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做自己的上司。
與眾人交往,包容是光武帝焚燒投敵信劄的火炬。劉秀大敗王郎,攻入邯鄲,檢點前朝公文時,發現大量奉承王郎,侮罵劉秀甚至謀劃誅殺劉秀的信件。可劉秀對此視而不見,不顧眾臣反對,全部付之一炬。他不計前嫌,可化敵為友,壯大自己的力量,終成帝業。這把火,燒毀了嫌隙,也鑄煉堅固的事業之基。
安德魯·馬修斯在《包容之心》中說了這樣一句能夠啟人心智的話:
你要包容別人的齟齬,排擠甚至誣陷。因為你知道,正是你的力量讓對手恐慌。你更要知道,石縫裏長出的草最能經受風雨。風涼話正可以給你發熱的頭腦“冷敷”;給你穿的小鞋,或許能讓你在舞台上跳出漫妙的“芭蕾舞”;給你的打擊,仿佛運動員手上的杠鈴,隻會增加你的爆發力。睚眥必報,隻能說明你無法虛懷若穀;言語刻薄,是一把雙刃劍,最終也割傷自己;以牙還牙,也隻能說明你的“牙齒”很快要脫落了;血脈賁張,最容易引發“高血壓病”。“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