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獲得了包括“首屆中華慈善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貢獻突出外資企業獎”“最具責任感企業”等2700餘種獎項。在這些榮譽背後,鄭李錦芬功不可沒。
近幾年,在積極響應履行社會義務的大潮下,各企業紛紛建立企業誌願者機製。在樹立企業形象,服務社會的同時,也加強了企業對員工的溝通與管理,對凝聚企業文化起到積極的作用。逐漸走向正軌的直銷企業,也隨著這股大潮,紛紛成立自己的企業誌願者隊伍,逐步完善並形成一定的規模。
行動指南
企業家,更是慈善界的先行者。他們用自己的號召力,帶動更多的人改變著需要幫助的人們的生活。
星期二 有愛就有希望
我深信,有愛的地方就有希望,隻要我們心手相連、共伸援手,就一定能夠幫助災區人民重建美好家園。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用心去體會這場災難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在今後的生活與工作中,更加珍惜家庭,珍惜夥伴,彼此支持,相互關愛,以更加投入的態度努力工作,用更加堅強的信念迎接未來!
——2008年6月2日,鄭李錦芬於《安利新姿》卷首語上如是說
背景分析
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感動是世界上最強有力的武器!有愛的地方就有希望,就能創造出一番豐功偉業。愛是什麼?愛是恒久的行動,而不單純是感情的宣泄和表達。愛是付出,而不是得到。愛是無條件的給予,而不是精細的成本計算。愛的教育,要通過愛來達成。在鄭李錦芬的發動下,安利的“愛心工程”給企業樹立了好榜樣。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
麵對災難,中華民族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和力量,自地震發生的第一天起,安利也一直在密切關注著災情變化和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積極參與各種抗震救災活動,努力為災區民眾送去一份關愛與支持。
企業家雖然不能因為樂善好施而獲取社會地位的座次排定,但企業家可以從慈善的行動中,獲得價值觀實現的愉悅。因為企業家的價值不隻是創造財富、擁有財富,更在於利用財富,回報社會。
行動指南
關心社會、關愛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眾誌成城、彙愛成河。無私地奉獻與付出,才能展示安利人的良好形象。
星期三 不為感恩戴德
熱心公益,回饋社會,這是安利的傳統。
安利(中國)秉持創辦人家族“作為社會的一分子,每個企業都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回饋社會”的理念,每年都會將銷售額按一定的比例投入公益慈善事業中。
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自開業以來,分別在全國各地的“婦女德育”、“文化教育”、“救災扶貧”、“社會建設”、“文娛康樂”等方麵讚助、捐款近百次,平均每月兩次的捐贈,總額超過1000萬元。即使在1998年轉型期間,安利仍然向中國紅十字會捐款100萬元人民幣,支援長江流域的抗洪救災工作。
做社會公益事業,並不是為了讓人感恩戴德。
——1999年,鄭李錦芬接受《廈門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20世紀90年代,安利敏銳地觀察到中國市場因改革開放而產生的巨大商機,它開始輕叩中國市場的大門。它的叩門者,鄭李錦芬女士,不單輕輕地敲開屬於安利的財富和希望之門。也打開了另一道通向愛心、公益和慈善的門。打開這道門的意義,比安利經營上的成果,價值大上一千倍。
“公益”和“慈善”一直是鄭李錦芬職場工作中的一大重心。在鄭李錦芬的批複下,安利(中國)公司自1995年到2005年這十年間,在中國內地組織參與各類公益活動達2158項,投入資金達1.58億元人民幣。這些資金大多用於支持中國貧困地區教育、環境和慈善等事業。
行動指南
慈善不為感恩戴德,而是發自內心的抉擇與習慣。
星期四 公益模式“一體兩翼”
國人對安利產品經曆了從質疑到接受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誠信”二字。中國人比較講究誠信,看一個人、一個企業,是不是說的和做的一樣。一個企業,產品質量和服務很重要,但企業形象也同樣重要。我們參與公益活動主要采取“一體兩翼”的模式,“一體”就是以我們龐大的誌願者隊伍為主體,“兩翼”指的則是兒童和環保兩大主題。比如,以兒童為愛心行動的目標,我們近年來舉辦了“愛心手牽手”、“陽光計劃”等一係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