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競爭的結果是消滅競爭力。用此手段的企業,要慎之又慎。
一個人的職場進遷,往往在40歲左右。他可能會遭遇職業生涯的激烈競爭與嚴重威脅,在這個時段,我們稱為繼續前進的“方向危機”。因為到了40歲,或者你已經擔任了一定級別的領導職務,或者你已是這一行的“老法師”,此時往往會為再往哪裏前進而方向不明,於是便產生了所謂中年改行轉業等問題。
這中間並不是沒有跡象可尋。和一個企業走向衰敗的道理一樣,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總有一天會被打敗。因此我們的每一天都要做得比昨天更好。過去的成績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此時的學習力和作出改變的能力。
行動指南
一個人停止成長,意味著他沒有了競爭力。
星期四 夯實穩定的樁基
首要的任務不是馬上推出什麼樣的新方案,第一是要穩定。穩字當頭,既是要求穩住現有經營理念、營銷人員、營收業績的陣腳,更重要的是為未來的發展夯實穩定的樁基。
我們覺得到了一個階段,一個比較穩定的鞏固階段,就不是單純追求年複一年的效益攀升,而是在經曆多年的飆升後,有一個回旋的空間,上下的幅度不超過10%都是正常的。
——鄭李錦芬接受新華網上海頻道采訪談“安利怎樣轉身”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中國古話說,欲速則不達。
一個企業的發展,跟人的成長有些相似。沒有走穩就跑步,非跌跤不可。一味追求速度,必然忽略其他方麵發展的平衡,從而在速度上埋下隱患。夯實穩定的樁基,不求最快,但求最穩,同時也要高歌猛進的營運數據、家喻戶曉的產品特征,以及日益活躍的社會形象。
檢視和研究自身的營運模式,麵對現實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去適應法規和政策環境的新變化,這是鄭李錦芬傳遞的堅持發展的務實方針。
鄭李錦芬動情地說:
“目標,是要做得最好,不一定非要做得最大;業績,做得最穩,而不是一定要上得最快。穩健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比什麼都重要。在現有的優勢上,營造在中國長線的、總體發展的優勢。”
行動指南
雖然坎坷不斷,這麼多年風風雨雨,摸著石頭過河。但隻要夯實穩定的根基,職場人生何愁不盡善盡美呢?
星期五 通過不斷的創新
我們還有很多創新,通過不斷的創新,我們的競爭力自然也會越來越強。
保健品市場的創新上麵,目前我們正在研究“預防醫療”這一領域。
在種種變革中,我們的核心價值從來沒有改變過,對中國經濟發展和改革進程的信念沒變,為大家提供優質產品和公平機會的信念也沒有變。我們將堅持誠信經營、誠信投資,拿牌後安利一定會踏入新的征程。
——2007年7月,鄭李錦芬接受《成功營銷》雜誌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也是事業長青的基礎。中國的職業經理人,卻普遍缺少創新精神。在管理企業、作出決策時,多數人沒有把產品的創新、服務的創新,放置於職場方法論的重要戰略上。
唯有創新,一個企業才可以不斷給消費者帶去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就此留住消費者。鄭李錦芬領導的安利,在產品創新方麵是一直為人所稱道的。
某種程度上,安利(中國)的十年,留給創業者的心靈震撼不亞於它從北美的小作坊一步步成長為翻越千山萬水的跨國公司的震撼。也正因此,安利中國的經營者們得以以更深邃的眼光來審視成長之道,而遠非在節節攀升的盈利麵前得意忘形,不能自持。
行動指南
創新不僅是集體的事情,也是個人的事情。個人創新,方可增強職場競爭力。
第二周 促進事業
星期一 我們堅守這一承諾
有些東西放棄了,有些東西保留了。我們保留了基本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與直銷人員的夥伴關係,為直銷人員提供公平的就業良機。我們堅守這一承諾,從安利成立時至今天,人們不會在百貨公司和超級市場見到安利的產品。
——鄭李錦芬接受《新營銷》記者采訪談商業哲學時如是說
背景分析
為了適應中國的特殊國情,15年來鄭李錦芬放棄了什麼,堅持了什麼?
鄭李錦芬放棄了在香港遙控管理的悠閑生活,奔赴中國內地安利管理事業的第一線。安利進入中國內地,15年的堅守所創造的成就也讓鄭李錦芬甚為欣慰。
安利(中國)的每一個品牌戰略計劃,都彰顯著它對中國市場的信心。美國總部傾力支持中國市場發展。安利希望能借此感染更多企業,更多民眾,大家聯合起來,充滿信心地邁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