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染布的,二兒子是賣傘的,她整天為兩個兒子發愁。天一下雨,她就會為大兒子發愁,因為不能曬布了;天一放晴,她就會為二兒子發愁,因為不下雨二兒子的傘就賣不出去。老太太總是愁眉緊鎖,沒有一天開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纏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學家告訴她,為什麼不反過來想呢?天一下雨,你就為二兒子高興,因為他可以賣傘了;天一放晴,你就為大兒子高興,因為他可以曬布了。在哲學家的開導下,老太太以後天天都是樂嗬嗬的,身體自然健康起來了。
看來,事物都有其兩麵性,問題就在於當事者怎樣去對待它們。
強者對待事物,不看消極的一麵,隻取積極的一麵。如果摔了一跤,把手摔出血了,他會想:多虧沒把胳膊摔斷;如果遭了車禍,撞折了一條腿,他會想: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強者把每一天都當作新生命的誕生而充滿希望,盡管這一天有許多麻煩事等著他;強者又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倍加珍惜。
美國學者羅賓說:“麵對人生逆境或困境時所持的信念,遠比任何事都來得重要。”這是因為,積極的信念和消極的信念直接影響創業者的成敗。
美國成功學學者拿破侖·希爾關於心態的意義說過這樣一段話:“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種很小的差異卻造成了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和失敗。”
是的,一個人麵對失敗所持的心態往往決定他一生的命運。
積極的心態有助於人們克服困難,使人看到希望,保持進取的旺盛鬥誌。消極心態使人沮喪、失望,對生活和人生充滿了抱怨,自我封閉,限製和扼殺自己的潛能。
擯棄“差一點”情結
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你的“差一點”,很有可能讓你永遠失去表現的機會。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常常會聽到這麼一句話“差一點,我就……”。差一點得到,就是沒有得到;差一點成功,就是沒有成功;這一點的確讓人惋惜,令人遺憾,然而事實就是這麼不講情麵。對於每個職場人士而言“差一點”的緣由可歸為運氣不佳,但更多的是尚欠火候,或技不如人,別管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原因所致,距離自己的目標“差一點”,總是不可更改實情。
也許偶然的一次“差一點”,有益於世人了解當事人的實際情況及其所處的位置和層次,興許還可起鼓舞士氣或自我激勵的作用,可一樣的意思重複多遍,隻能教人沉湎於自我安慰,自我陶醉,自我麻痹之中,同時也暴露了一種脆弱的缺乏自信的國民心理,一個底氣足的員工是不會津津樂道於“差一點”的。
我今天差一點打到一隻麻雀,但現在我總不能把這“差一點”燒來吃?馬克·吐溫這種近似解嘲的調侃,早就道出“差一點”情結的無補於事。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升空80秒後爆炸,機上7名宇宙員全部遇難。調查結果表明,造成這一災難的凶手竟是一塊脫落的泡沫擊中了飛機左翼前的隔熱係統。應該說,飛機整體性能、係統等技術指標都是一流的,但是一小塊脫落的泡沫卻毀滅了價值連城的航天飛機,還有7個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生命。在這裏,一個小小細節的失誤,使一個重大的計劃功虧一簣甚至可以說是損失慘重。
一件件的事情總是環環相扣,形成係統。所謂大事也都是由許多的小細節組成,忽視任何部分,你都可能會功虧一簣。隻有每個部分都認真完成,你才能成就“大事”。再者,能力也不是天生的,通常,我們都是從小事做起,一點點地培養起我們的辦事能力。也許一個細節是很不起眼的,但很多細節串聯起來力量就非常強大了。你忽視了一個環節,它就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非常嚴重的後果。
有這樣一個“蝴蝶效應”:南半球某地的一隻蝴蝶偶爾扇動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氣流,幾星期後可能會引發席卷北半球某個地方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可以這樣來解釋:一件極小的事情經過一定的時間,並在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下,就有可能演變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差一點”的後果與“蝴蝶效應”頗為相似。
人往往一個細節就能讓你脫穎而出。因為別人忽視的,你看到了做到了,這就是你的出眾之處。細節使你的個人才能得以發揮的重要途徑,也是最能看出你不同凡響的地方。如果你能把很小的細節都做得很到位,你必定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向成功。
可能有人會說,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這些人的眼睛裏隻看到一些重要的事情,覺得那些小事根本就沒有意義。其實不然。試問,如果你連小事都做不好,你又怎麼能幹成大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