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借題發揮這一方法,我們可以就對手所提的話題易位思考,讓論敵置身於我方的地位,甚至仿照對方的判斷,以加倍於對方所使用的力量還擊對手。
俄羅斯的一個著名的醜角演員杜羅夫一次正在休息,-個觀眾譏諷他說:“醜角先生,觀眾對你非常歡迎吧?”杜羅夫說:“還好。”那個觀眾又說:“你是不是生來就有一張愚蠢而又古怪的臉,所以受到觀眾歡迎呢?”杜羅夫於是回答說:“是的。如果我有一張像先生您那樣的臉蛋,我一定能夠拿到雙薪。”那個觀眾聽了,隻好灰溜溜地走了,因為他懂得杜羅夫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由於表演藝術而是由於一張又醜又蠢的臉才受到觀眾的歡迎,那麼你的臉加倍愚蠢和醜怪,就可以拿雙份薪水了。
誰說“百無一用是書生”!但是,一個書生要在借題發揮中獲得勝利,不僅需要敢於諷刺,還要讓語言通俗易懂。
清朝的洛陽才子孟習歐一天在某個裁縫處因為衣著平平而受到冷遇,後又因為被認出是個才子而受到敬重,於是應裁縫之請,借題發揮吟“詩”一首:“一條鋼針明粼粼,拿在手上抖精神。眼睛長在屁股上,隻認衣裳不認人。”裁縫離不開針,而針又和裁縫相類,都是“眼睛長在屁股上,隻認衣裳不認人”。孟習歐借裁縫的題和裁縫的針恣意發揮,用極其通俗的語言,對這個裁縫進行了辛辣的諷刺。
假借他物,消除窘況
清代學者紀曉嵐,很受乾隆皇帝的寵愛。一次,兩人在野外散步聊天。乾隆突然問道:“紀卿,"忠孝"之義何解?”紀曉嵐回答:“稟告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謂之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謂之孝!”乾隆又說:“嗯,說得好,現在,朕想以君的身份要你去盡忠,怎麼樣?”紀曉嵐一驚,少頃,回答說:“臣遵旨!”
紀曉嵐說完就走了,皇帝當然知道紀不會去死,不過也想看看他是如何為自己解圍的,於是靜觀其應對方法。不一會兒,紀曉嵐回來了。乾隆問道:“你怎麼沒死,沒盡忠啊?”“我剛才想跳河盡忠,正在這時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此話什麼意思?”“我去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向我走來,他說:"曉嵐,你為什麼要這樣呢?我那時跳河自盡,是因為當時楚懷王昏庸無能;而你現在,聽說是開明盛世啊!這樣吧,你先回去問一問皇帝,看他是不是說自己昏庸無能,如果說是,你再來跳河,我等你!"這樣,我就回來問您了!”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雄辯之才啊!”
紀曉嵐真是聰明絕頂,辯才無礙。他能巧妙地為自己找到一個解脫困境的依靠:屈原。借屈原之語,為乾隆設立窘境,指出“如果皇上承認自己昏庸,我就去死”。皇上當然不會再將玩笑推到此地步,故紀曉嵐很自然地把自己從“死”中解脫出來了。
陷入窘境時,可借助別的人或物,為自己找到一個得體的理由,解除尷尬。
有時,碰到一些難以脫身之事,直接說出原因或閉口不表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利,並把自己推入更為困難的境地。這時,如果借助別的人或物,為自己找到一個得體的理由,可以化解窘況,消除尷尬。
假借他物,“他物”無論是言語還是實體,都要在此時此刻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有震撼力。
有一對青年男女正處在熱戀中。這天,兩人從夜校學習歸來,邊走邊聊,不覺到了男青年的家門口,而此刻時候也不早了。男青年邀女友到家去坐坐,再陪陪他。女友說:“不行,老師告訴過我,放學要早歸,否則會遇到壞人的。”一句話把男青年逗笑了,男青年也不好再強求,目送女友遠去。
女青年巧借老師所說,跟男友開了個玩笑,既為自己找到了回家的理由,又能讓男友體麵地收回不恰當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