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辯論中的應變術(2)(1 / 3)

(7)可以在容易使人賞心悅目的地點與不思悔改或者情緒低落的人說話。

就地取證,適時出擊

就地取證就是在論辯過程中及時抓住論辯現場的某些事物和情況作為論據,來反擊對方觀點、論證己方觀點的一種方法。

就地取證可以取靜態的事物,也可以取動態的事物,還可以取曆史史實。前兩者直觀性強,後者為當地人所熟知,因此此法具有很強的辯駁力。

在一次以“改革開放的年代還需不需要雷鋒精神”為題的辯論賽上,反方隊員堅持提倡有誌青年要幹大事業、有大作為,不能在細枝末節的小事上花精力。正方隊員立即進行反駁:

“大事業是由具體小事積累而成的。就像我們這所教學大樓,是用一塊磚一塊磚壘起來的,我們地上鋪的地毯,是用一根根毛線織成的。很難想象,連一磚一線這樣的小事都不願做的人,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

這種就地取證信手拈來,通過形象的比喻,雄辯有力,給人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要運用好這種就地取證的方法,就必須熟悉現場和當地的情況,要洞察入微,隨機應變。

一次,一個小販在集市上賣豆角,每斤2元,買主還價1元5角。正在僵持不下時,那個買主從口袋裏掏出香煙準備吸煙,小販見那香煙比較貴,就靈機一動,說:“小夥子,你為了爭5角錢,花了這麼長時間,其實隻要少抽一支煙,就足夠了。一斤豆角就可以炒一大盤菜,還不到一支煙錢。”

買菜者一聽這話,“爭勁”頓時沒了,掏出4元錢就買了兩斤。

小販思維敏捷,就地取證,巧妙說理,買菜者為之折服。

就地取證由於所引證的事物往往都是論辯者在現場或當地的所見所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生動具體,直觀真實,因而這是一種一點就明、一說就透的雄辯方法。這種方法在賽場論辯中使用頻率很高。

在論辯中要用好就地取證的方法,就必須熟悉現場的情況,並且善於洞察事態的發展,抓住機遇,隨機應變,適時出擊。

合理想象,借題發揮

英國詩人喬治·莫瑞是一位木匠的兒子,他很受當時英國上層社會的尊重。他從不隱諱自己的出身,這在當時英國社會是極為少見的。

一天,一個紈絝子弟與他在一處沙龍相遇,嫉妒異常,欲中傷詩人,便高聲問道:

“對不起,請問閣下的父親是不是一位木匠?”

詩人回答:“是的。”

紈絝子弟又說:“那你父親為什麼沒有把你培養成木匠?”

詩人微笑著回答:“對不起,閣下的父親想必是紳士?”

紈絝子弟傲氣十足地回答:“是的!”

詩人又說:“那你父親怎麼沒把你培養成一位紳士呢?”

麵對紈絝子弟的惡意提問,詩人沒有正麵回答,而是就勢發揮,根據對方的方式進行反問,使紈絝子弟丟臉獻醜,偷雞不成反蝕米。

借題發揮的好處是說理性強,易於使人接受,常常起到絕妙的說服作用。

李白應詔進京後,因見皇帝和權貴隻知醉生夢死地享樂,心情沉悶,恰在這時,朝廷召集李白等一班翰林學士賦詩唱和,李白推說身體有病,不肯吟詩。皇帝的大舅子楊國忠,本來因私怨對李白心懷不滿,就在皇帝麵前有意搬弄是非,他當著眾人的麵說:“曹子建七步成詩,李翰林做詩馳名,今天為什麼無詩可作?你如能像曹子建,我楊國忠就五體投地。”

李白早已明白楊國忠的用意,“嘿嘿”幾聲冷笑說:“國舅的話錯了,曹子建七步成詩,那是他哥哥曹丕逼的!我李白一無非分之想,二無權勢之爭,怎能和曹子建相提並論呢!你要我像曹子建那樣做詩,卻把皇上置於何地?”

楊國忠聽了李白的反駁,一時間竟不知說什麼好。皇帝見楊國忠無言以對,便打圓場對李白說:“國舅是想激激你,你就不要想那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