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辯論中的應變術(1)(1 / 3)

見風使舵,隨機應變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一次飾演《黃金石》中的田單時,因為趕戲匆忙,出場後才發覺忘戴烏紗帽。台下觀眾一見,正感詫異,不料他靈機一動,不慌不忙地念道:“國事亂如麻,忘了戴烏紗。”

還有一次,譚鑫培在《轅門斬子》中飾楊六郎,但這天飾焦讚的演員於匆忙間忘了掛須,上台後自己並沒有察覺,譚鑫培一見,便生氣地說:“你父哪裏去了,快快與我喚來。”那演員一時警覺,趕忙下場掛須,觀眾頓時叫絕。

在生活中,給人造成不利的情形各種各樣,不可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化解方法。因此,如果你對某人的工作作風、處世方法不滿意或有看法,就需要針對當時的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有一些場合中,人們總是會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許是自己言語失態,也許是周圍環境令自己始料不及,也許是對方反應不如事先預料的那樣敏捷。在這種情境下,人們有必要學會控製局勢,也就是要隨機應變,才不致使自己進退兩難。

前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在一次大會上對形形色色的聽眾演講,幽默的話語不時引起台下陣陣笑聲和掌聲。結束時,忽然有個瘦高個擠到台前,伸長著脖子喊道:“您講的笑話我不懂!”

“您莫非是長頸鹿!”詩人感歎道:“隻有長頸鹿在星期一浸濕了腳,到周末才能感覺到呢!”

“我應當提醒你!”瘦高個吼道,“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之差。”

“不錯。”詩人邊說邊用手指著自己和那個人,“從偉大到可笑,正是一步之差。”

“你的詩駭人聽聞,不能使人沸騰,不能使人燃燒,不能感染人。”瘦高個說。

“我的詩不是開水,不是火爐,更不是鼠疫。”詩人笑著答。

“您自己說應當把沾滿塵土的傳統和習性從自己身上洗掉,那麼您既然需要洗臉,這就是說您也是肮髒的了。”瘦高個得意地挖苦道。

“那麼,您不洗臉,就以為自己是幹淨的嗎?”詩人反唇相譏。

瘦高個辯不過馬雅可夫斯基,氣急敗壞地說:“您這樣寫詩是短命的,明天就會完蛋,您本人也會被人忘卻,您不會成為不朽的人。”

詩人接著那人的話把順勢說:“那好,請您過一千年再來,到那時我們再談吧,如果您還沒有腐爛的話!”

詩人麵對論敵有計劃、有目的的係列發難,沉著冷靜,思維敏銳,應對巧妙,或反推對抗,或故作愚言,或采用博喻,既幽默風趣,又氣勢逼人,顯示出非凡的應變才能和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辯論有時會出現不便於直接回答的問題,或者出現別有用心的議論,或者出現暗含侮辱的詰難……倘若應對不當,常常會使自己陷入難堪的境地。於是,機辯術便成了這時候必不可少的利器。它在回避、辯辱、規勸、解窘等方麵,都能發揮出一些特殊的作用。

圓智是清代乾隆年間寧波天童寺的當家和尚。他雖無點化之術,卻頗有應變之才。

那年,乾隆皇帝隻身微服南下。來到寧波後,便獨往天童寺而來。圓智聞知此事,馬上到山腳下等候。不一會兒,乾隆皇帝便來到了眼前。圓智在他身前合十躬身輕聲道:“小僧天童寺住持圓智接駕在此,萬望恕罪。”

乾隆問道:“你既然知道朕躬行到此,為何不率領眾僧,大開山門,跪接聖駕?你這輕輕一揖,莫非有意褻瀆聖躬?”

圓智不慌不忙地說:“小僧豈敢褻瀆聖躬,隻因為這次聖上南巡,乃是微服私訪。小僧若勞師動眾,恐引起遊人矚目,有礙聖上安康,故小僧隻身悄悄在此迎候。”

乾隆聽他說得入情入理,便恕他無罪,讓他前麵帶路。爬了一段山道後,乾隆對圓智說:“大和尚,今日朕躬上山,你能不能把我比上一比?”

圓智聞言,笑著說道:“萬歲爺上山,好比佛爺領你登天,一步還比一步高。”乾隆一聽,心裏極不舒服:圓智自比佛爺,上風被他占了,可又無可指責,隻好暫時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