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辯論中的應變術(1)(3 / 3)

一個店員把一個正在生氣的顧客帶到一間安靜的房間裏,進去之後,還把門給順手輕輕關上了,準備和這位顧客好好談一談,沒想到顧客的聲音比先前還要大,連連高聲叫喊:“到底要做什麼?想把我關在這裏嗎?”原來,這個房間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太冷--隻有相對而望的兩張椅子,還有一張顯得孤零零的桌子。窗子有點小,屋子被收拾得異常幹淨,充滿了一種肅穆得叫人緊張的氣氛。那個店員經常進進出出,沒覺得有什麼不妥,但那個顧客卻是第一次進來。

無疑,這個忽略環境的談判最後一定以失敗告終。

創造出特定的情境,可以向對方傳遞出特定的信號,為交際活動起到極好的鋪墊作用。

黃炎培任國民參政員時,為推動國共團結商談,從重慶飛赴延安訪問。毛澤東在當時的中央所在地楊家嶺大會堂會客室接見了他。會客室的四壁掛著幾幅畫,其中一幅畫有一把酒壺和幾隻杯子,上寫“茅台”,並有黃炎培題詞:

相傳有客過茅台,釀酒池中洗腳來。

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飲兩三杯。

這幅畫是沈鈞儒次子叔羊在國民黨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中,為父親“畫以娛之”的。在請黃題詞時,他想起謠傳紅軍在茅台酒池裏洗腳,題為諷喻,沒想到竟會掛在中共領袖會客的客廳裏,因此他倍感親切,知遇之情頓湧心底,於是敞開心扉與毛澤東進行了促膝長談,並造成了他人生曆程的重大轉折。

尺幅的天地就是如此之大,創造論辯情境的天地之大就無須論述了。

在日常生活中,“虛擬”出類似這樣的情境,實屬無奈之舉,但也可偶爾為之。

1936年,在全國一片抗戰呼聲的情況下,蔣介石的侍從晏道綱到東北軍任參謀長,以蔣的化身自居,督促剿共,趾高氣揚。東北軍將領對此敢怒不敢言,而王明哲軍長卻借一次宴會之機,醉醺醺地當眾發表起演說來:

……我們的老家在東北,被日本人占了!我們以為委員長能領導我們打回老家去,我們從東北、華中,這次又到西北,輾轉數萬裏,無非是想實現打回老家的願望!……誰想,到陝西打仗,損失得不到補充,犧牲的官兵和家屬得不到撫恤,陣亡的遺族流落西安,一點救濟辦法都沒有……張副司令(張學良)的處境更讓人傷心,他每月的收支費才10萬元,還趕不上胡宗南師長……真令人傷悲啊!

說著,王明哲號啕大哭,淚流滿麵。在座的東北軍將領無不悲痛,晏道綱坐在席間極其尷尬卻無法發作,因為大家都以為王明哲醉了。

回家的路上,王明哲問隨從:“你看我的這出戲演得怎麼樣?”隨從這才恍然大悟,明白他根本就沒有醉,而是借著耍酒瘋,把東北軍想打回老家去的心裏話和對蔣介石消極抗日的不滿發泄出來。

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意義,在論辯中,隻有選擇那些和論辯的內容、目的相一致的環境,我們才容易收到預定的效果。

(1)避免到對方的“地盤”去交談。這個“地盤”主要是指對方的辦公室和家裏,因為在這些地方,主人易於說服對方。

(2)可以在正規場合與性格內向的人說話,可以在輕鬆的場合與性格外向的人說話。

(3)寬敞舒適的地方是說服或者論辯的首選。當對方的地位、年齡和實力都在我們之上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選擇寬敞舒適的地方。

(4)不要坐在人來人往的地方與人論辯,防止雙方心慌意亂,情緒波動。

(5)在自己的房間或客廳裏談話,比在別人的房間或客廳裏談話更能說服人。

(6)在上司的辦公室,盡量不要坐在上司的正對麵。上司的椅子是個權力的象征,忽視它,對雙方都有好處。坐在上司的側麵,可以減輕與之交談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