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離寺時,圓智送他下山。乾隆便說:“我上山時,你說我一步還比一步高,現在我下山了,你可怎麼比?”
圓智稍思片刻,即從容笑道:“如今又好比如來佛帶萬歲下山,後頭更比前頭高啊!”
“啊!”乾隆一聽,折服圓智的口才。很有文化修養的乾隆皇帝未嚐不知他是一種即興胡謅,但卻很欣賞圓智和尚的機智和處變不驚。
隨機應變也常常被用在對概念的解釋上。
有一貪官,專愛搜刮民間珍奇。一天,解縉提著一隻烏龜路過這位貪官家門前,聲稱這隻龜能活一萬歲,剖活龜取膽,還能醫治百病,有起死回生之藥功,是世上最珍貴的稀有長壽龜。貪官一聽,就想買下這隻龜。解縉開始佯裝不賣,後來以一錠金子成交。
第二天,貪官邀來親朋好友,請他們來觀賞這稀世珍龜。當貪官從水池中撈出烏龜時,烏龜已經死了。貪官氣憤地找來解縉,責問道:“你為什麼騙人?”
解縉說:“噢,我根本沒有騙你,今天剛好是這隻烏龜的一萬歲生日。”
隨機應變作為一種能力,是需要長期培養,並要具備一定條件的。一般來說,知識越淵博、閱曆越豐富的人應變能力就越強。
著名相聲演員馬季,有一次到湖北省黃石市演出。他在表演之前,有一位演員錯把“黃石市”說成“黃石縣”,引起了觀眾的哄笑。在笑聲中,馬季登台演出。他張嘴就說:“今天我們有幸來到黃石省演出……”正當大家竊竊私語時,馬季解釋道:“剛才我們的一位演員把黃石市說成縣,降了一級。我在這裏當然要說成省,給提上一級。這樣一降一提,哈!就平啦!”幾句話,引得全場哄堂大笑,馬季機智巧妙地給圓了場,使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塑造環境,借景抒情
不同的情境,有著不同的功用;不同的情境,當然也有著不同的風格。讓情境風格適應於我們的說服(或辯論)的目的,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隻會事倍功半,甚至事與願違。
晉朝的樂廣發現一個好友久不來訪,原來是這個朋友上次在樂廣家做客,舉杯將要喝酒時發現杯裏有條蛇,因為不好直說,結果喝下去了,所以現在得了重病。樂廣回家查看,發現那間屋子的牆上有一把弓,弓上描畫著蛇紋,於是按照上次的擺設重新擺下酒席,複現了上次飲酒的環境,把那個病中的好友硬給請來了,然後問他:“你在杯中看見了什麼沒有?”朋友說:“和上次看見的一樣,杯中有蛇!”樂廣於是說:“這杯中的蛇就是牆上弓的影子啊!”客人抬頭瞧瞧牆上的弓,不再堅持杯中有蛇的觀點,病立即就好了。
通過克隆再現特定的具體環境,可以反駁論敵的虛假論題。杯弓蛇影的故事說明了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
1890年,馬克·吐溫一行20餘人參加道奇夫人主持的盛宴。不一會兒,宴會裏的人都在跟旁邊的人談話,嗓音越提越高。馬克·吐溫覺得有傷大雅,而如果這時大聲製止也是不合適的,於是對鄰座的一位太太說:要讓這場吵鬧靜下來,法子隻有一個。您把頭歪到我這邊來,仿佛對我講的話非常好奇。我就這樣低聲說話,旁邊的人就會好奇。我隻要嘰嘰咕咕一陣子,他們就會一個個地安靜下來。“接著,他就低聲講了起來,講了沒多久,寂靜果然蔓延開來。這樣,馬克·克溫就用更輕的聲音一本正經地講了下去,直到餐廳裏一片寂靜。見時機已到,他才開口說明為什麼要玩這個遊戲,請他們從此要講些禮貌,不要同時尖叫。當然,人們以行動同意了他的意見。
借助情境,加以聯想,乘勢發揮,可以使講話的主題更加突出,論證更加有力。當然,借助情境的方法無章可循,自由度大,需要一個人卓越的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