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辯論中的心理術(2)(2 / 3)

齊人妙就妙在故意延宕,給靖郭君製造了懸念,激起他的好奇心,這就減弱、排除了靖郭君對勸諫的抵觸情緒和排斥心理,以達到進諫勸阻的目的。安東尼的事例也是利用延宕,他提及凱撒的遺書,卻又遲遲不念它的內容,故意引起群眾的焦急渴望,待群眾已經完全站到凱撒一方,開始對布魯圖產生憤怒時,他抓住這有利時機,才公布凱撒遺書的內容,達到了煽動群眾複仇情緒的預期目的。

拖,就是拖延。把該擺出來的辯論內容故意地延宕,偏偏不擺出來,這樣就可以製造懸念。這會勾引起對手迫切的期待感,使之更加關切這延宕的內容,這就是賣關子。待這懸念積累到一定程度,辯者再擺出這延宕的辯論內容,就能收到攻心的作用。

4.化

化,就是化解。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或誘之以利,來化解對手的對立情緒和逆反心理,或削弱對手的談鋒。例如《戰國策》中觸讋說趙太後的事例,觸讋以國家利益為重,甘冒被趙太後“唾其麵”的危險,要說服她將其愛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去作人質,來換取齊國出兵助趙禦秦。觸讋對怒氣衝衝的趙太後就采用了避開正題,首先寒暄,問候健康,接著轉入有目的的閑談,使感情融洽,平息了太後的敵對情緒,破除了她的心理防線,然後才曉以大義,使之接受勸諫。《左傳》中的“燭之武退秦師”也說明了化解的攻心作用: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汜南。佚之狐言於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嚐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燭之武說秦君,則是曉以利害。以“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說明亡鄭有害;以“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有益無害,並用“君嚐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的往事,說明晉慣背秦,與之共事,斷無益處的道理,終於促使秦王決定退師。這便是用曉以利害來化解敵方的典型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