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辯論中的心理術(1)(2 / 2)

心理。辯論者一般存在著兩種心態:一是“說服欲”;二是“表現欲”。這就需要辯論者在辯論中少用武斷語言,而代之以力量更大的溫和語氣,盡可能不要傷害和激怒對方,萬一對方激動起來,最好的辦法是沉默。

審美。辯論是一種藝術,具有審美價值。見解精辟,論辯機智,妙語連珠,風趣幽默,這些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折服。除此之外,舉止大方、文雅,且有風度美,同樣能使人易於接受。

2.辯論者應有的自控能力

擺脫壓抑情緒。辯論中,辯者處於失利的境地,或是在口頭辯論中,現場受眾情緒低落、喪失接受興趣等,都可能使辯者產生壓抑情緒。這種情緒可以渙散辯者的鬥誌,削減辯者的勇氣和趣味,嚴重者可以使辯者喪失論辯的力量。所以辯者的自控,擺脫壓抑情緒也是非常重要的。

擺脫衝動情緒。辯論激烈時,陷入困境時,論敵激將時,受眾激動或冷漠時……辯者都可能會出現情緒衝動。這時辯者或眉飛色舞,興高采烈;或垂頭喪氣,流露不滿;或捶胸頓足,怒氣衝天;或手舞足蹈,得意忘形……這時辯者往往缺乏冷靜,失去理智。這樣,辯者情緒和辯論內容就不可能保持協調一致,效果必然不佳,所以必須擺脫這種衝動的情緒。

擺脫衝動情緒的方法有三條可供參考:

學會克製。在辯論中無論出現什麼情況,都要泰然處之,絕不衝動。也可以采取自我提示的方法。比如說安放座右銘(這在書麵辯論時較為可行),或是用受眾難以覺察的掐手指、捏耳朵等動作提示自己克製。

事前做好準備。防止大喜大怒,保持頭腦冷靜。

明確與人為善。對論敵、對受眾都要擺正關係。與論敵的辯論是為了探尋真理,隻要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敵人,就應親切自然,和藹待人;對受眾更應親切友善,努力適應,積極爭取,遇到受眾不滿、厭煩、抵製甚至吵鬧起哄時,應多自省,迅速調整自己的辯論方式、方法,以滿足受眾的需要。

辯論要克服緊張

心理緊張的人不僅不敢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且難以接受別人的批評、忠告和建議。正因為如此,心理不緊張的人能夠勇敢而坦然地接受論辯的失敗,並在論辯中認識真理。

有一位窮人到郊外去賞花,看到附近住滿了生活奢華的人,不禁感慨地說:“我身上穿的衣服,脫下來還不如他們的抹布呢!”房東聽到這句話,立刻反駁說:“把每個人身上的皮都剝下來,大家都隻剩下屍骸與骨頭,沒必要自卑!”

在我們的種種辯論場合中,其實有不少人和這個故事中的窮人一樣。他們當然知道敢辯是論辯成功的先決條件,而敢辯的心理基礎是“自信”,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是理想進取中折射出的生命的靈光,是孜孜不倦追求路途中永恒的生命潮汐,是成功碑塔下第一塊靈活辯證的基石,但他們就是自信不起來。

心理學家的調查表明,人們一生中最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與人發生論辯。在眾人麵前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非常緊張。人人都可能在說話前後或說話過程中出現緊張、恐懼心理。性格內向者如此,天性活潑者如此,能言善辯者也不例外。

據聞,日本某演員臨近拍片的時候就想上廁所,甚至一去就是5分鍾,否則就會緊張得不能進入角色。美國某播音員,最初每臨播音,都要先到浴池去洗一次澡,不這樣,播音時就不能鎮定自若。

學者發現,造成緊張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事前沒有充分的準備,沒有足夠的經驗,不知道該如何組織說話的內容。其實,我們根本就沒有什麼好怕的。試想,一個不善言辭的人和一個能言善辯的人一起發表意見,誰的壓力比較大呢?應該說,後者所麵臨的壓力比前者要大得多。

緊張幾乎是每一個論辯者上場前的一種正常反應。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心裏就會踏實多了,也會理解為什麼人們在辯論中常常幽默,常常諷刺,常常插幾句歌詞,來幾句調侃,發揮奇特的想象,組裝一些古怪的例子--原來,它們都是為了讓形象滲入理念,讓微笑彙入思想,讓活潑切割嚴肅,讓輕鬆化解緊張。

緊張其實是正常的,這是因為辯論本身就是一種緊張刺激的驚險活動,一旦置身辯論場合,你的神經不自覺地繃緊,腦袋像一台高速運轉的計算機,把不同的語言符號排列組合成各式各樣的作戰方案和防禦係統,自己與自己在靈魂深處進行猛烈的交戰,直到東風壓倒西風,或是用自己的矛戳穿自己的盾,這種神經拉鋸戰很容易使人變得緊張兮兮,寢食難安。當然,它也讓人莫名興奮,使人以全部的心智投入辯論,享受辯論難以名狀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