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在人生舞台上扮演成功者的角色,必須知道自己的目標,同時要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心態趨向,擁有認為這些事物都屬於自己的確實信心。
一旦成功意識在心中萌芽,你的眼前就能浮現追求的目標,同時發現實踐理想的方法。這與是否受過正規教育無關,隻與人生態度有關。你也會重新認識自己,樹立為了達到成功而縮小失敗意念的態度,然後把目標牢固地從一個人心中擴展到他人內心,並且善於吸收自己認為要引進的具有建設性的良好意念。不僅如此,樹立目標也能對消極、負麵的幹擾進行強有力的抵製。
具體的實施要求是:
(1)寫下你的目標。當你在書寫時,你的思維活動會自然地使目標在你的記憶中產生一種不可磨滅的印象。
(2)給自己確定時限,安排達到目標的時間表。這一點的重要性在於激勵你不斷地向目標邁進。
(3)把你的目標訂得高一些。達到目標的難易程度與你付出的努力之間有著直接的聯係。一般來說,你把你的主要目標訂得越高,你也就會越努力。
(4)胸懷大誌。樹立人生更高的目標,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更高的目標將激勵人更努力奮鬥。
第四種力量:立即行動
張朝陽認為,對於每一個想創業的年輕人來說,要想做點事情出來,一定得先去做,這也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所領悟到的務實精神的精髓:DOITYOURSELF,想好就做,邊做邊想,做了再想。“事情不去做,連它難在哪裏都不知道,也就一輩子在那裏畏難,結果一事無成”,他告誡後來的創業者,一定“要加大單位時間事情發生的頻率,這樣才有更多的機會出現”。
張朝陽說:“在做的時候同時想。隻有在做的時候,你的潛意識才會最大限度地來吸收你做時的感悟,這也是麻省理工的一個重要思想,一種務實傳統。在麻省理工做實驗,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事情,一個想法先在圖紙上畫一畫,到機器裏去測一測,拿激光打上再看一看,隻有做了,你才有想法。”
目標確立之後,重要的事就是采取行動。你必須邁出第一步,然後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否則,不論你花多少時間去思考和學習,都是不會有收獲的。
許多人都有拖延的習慣,小的可能出門誤車,上班遲到,最要命的是可能會失去改變自己一生的良機。世間上的道理沒有任何規矩可言,沒有成套的既定的說法。也許某種既定的說法是對的,但未必適合你,重要的是去做,隻有做才能帶來某種真實,如果隻是在思想裏打轉,你就永遠跳不出自己潛意識的圈子。讓事情發生,讓單位時間裏事情的發生頻率加大,這樣,機會就會加大。在這裏,做是最重要的,然後從做的裏麵領悟該領悟的道理來。
“立即行動!”是自我激勵,記住了這句話就是向前走了重要一步。它可以影響你的各方麵的生活,能幫助你去做你不想做但又必須做的事,同時也能幫助你去做那些你想做的事。它能幫助你抓住寶貴的時機——這些時機一旦失去,就決不會再回來。
與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你成長的部分,你要加大你每天事情發生的頻率。必須牢記,重要的是去做:
(1)製訂下一周集中精力要實踐的一個想法或一種原則;每當一個機會來臨時,就用適當的行動作出反應。
(2)在接下來的第二周集中精力對付第二個想法或第二種原則,並且以第一周的實踐為基礎。每周集中力量於一個方麵,而留下其他方麵由習慣來執行,這種習慣是當機會來臨時,在你的下意識中形成的。
(3)當你已經獲得一種令人滿意的結果或原則時,就用新的東西去替代原有的東西,不斷加大行動的頻率,結果會更令人滿意。
第五種力量:正視失敗
張朝陽有這種體會:社會總是把一大堆優秀的年輕人放在一起,24小時裏都在進行著激烈的競爭,每個人都懷著同樣偏激的思想,沒有任何保護措施。這種無謂的競爭耗費了人的許多精力,由此造成的心理壓力更大。
從1977年到1981年,報紙上的英雄人物都是自學成才,整個社會都有一種很偏激的觀念——念書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造成了一種風氣:念書最好的學生就是最好的學生,才可以去拿諾貝爾獎,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1981年張朝陽考上了清華,清華的5年是非常艱苦的5年,是張朝陽心理成長比較艱難的一段時間。當時應試教育給張朝陽的壓力特別大。那時他瘋狂地想證明自己,拚命地學習,成績是班級的前三名。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張朝陽每天繞著圓明園跑上五六公裏,還練習冬泳。這樣做與其說是想得到一種自我肯定,還不如說是自虐,因為在這種競爭中,每個人都會產生自我懷疑,直至造成很大的心理傷害。
清華的5年也使張朝陽學會了在極端壓力下如何去生存。這段經曆也是對他後來能在競爭中保持戰鬥熱情的一種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