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言談篇(9)(3 / 3)

魯迅的小說《社戲》裏,有這樣一個細節:“我”小時候在看社戲時,曾焦急萬分地等著名角小叫天出場,“……於是看小旦唱,看老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麼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一一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這可以說是噦嗦的典型了,但在這裏,魯迅借助噦嗦,把一個小孩子的焦急心情刻畫得唯妙惟肖,十分傳神。如果隻簡單地寫一句“從九點看到十二點,叫天還沒有來”,人物的心態就表達不了,味道也就乏了。我們在向別人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時,也可以借助這種方法,如約會時,好不容易等來了對方,不必埋怨,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很誠懇地說:“我從早上等到了中午,從中午等到了傍晚,從傍晚五點等到了六點,從六點等到六點半,從六點半等到七點……我的誠意天可以作證,地可以作證,那邊賣飲料的阿姨也可以作證。”隻要誠心誠意,想來對方不會怪你油腔滑調,反而會認為你很會說話吧。

多角度說明

老人說話噦嗦,可能是怕對方忘了什麼,所以會反複叮囑。同樣,我們要想讓別人知道說話的要點在哪裏,也要反複說明,突出所講的重點。當然在說話時,不是簡單地重複,而是要從多角度地加以說明。有時為了說服別人,讓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或者在需要著重強調要表達的意思時,就要從多個角度“噦嗦”幾句,這是一種反複渲染的說話方式。

《水滸傳》裏,寫花和尚魯智深伸張正義,三拳打死強占民女的流氓“鎮關西”時,就用了多個角度的描寫手法,作了一番精彩的形容:先是鼻上一拳,“打得鮮血進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鹹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這是從人的味覺的角度來寫;後是眼眶際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縫裂,鳥珠進出,也似開了個彩帛鋪的:紅的、黑的、絳的、都綻將出來”,這是從人的視覺角度來寫;第三拳,“太陽穴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這是從聽覺的角度來寫。如此反複渲染。使我們讀來覺得暢快淋漓,情緒得到了完全的渲泄。

多角度說明,能夠把事情說得全麵,從而增強說服力。有一位先生到書店想要買本管理類的書,但不知道哪本書合適,於是請教一位營業員。營業員就不厭其煩地介紹,這本書如何如何,那本書如何如何,比較起來,這本書適用於學生,那本書適用於職員,先生如果自己想學,那本書比較適用。營業員如果光說這本書好,那本書也好,就等於沒說,而現在這樣從兩方麵加以比較說明,說服力就有了,對方也容易接受。

說話時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有時需要把道理講清楚,理屈才會詞窮,理由充分,說話自然會滔滔不絕。然而有時有意識地重複某些詞語,同樣會具有說服人、感動人的力量。如毛澤東在建國初期表明建設社會主義的決心時說的“我們的目的一定要達到,我們的目的一定能夠達到”,就起到鼓舞全國人民信心的效果。我們平時在交流溝通時,把要說的加以重複強調,能給對方深刻的印象,比如在聽到你說的“你必須這樣去做,你一定要這樣去做”的時候,想來對方會明白你的決心已下,就無需你再多費口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