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利用“請君介人”法,烘托氣氛,激發對方參與興趣。約會時,不管哪一方,即使你有出類拔萃的口才,唱“獨角戲”也是不成功的。隻有雙方你來我往、你言我語感情才會更進一步。因而,采用諸如馬克思寄小圓鏡給燕妮之類的“愛情陰謀”來放鬆情緒,調節氣氛,消除雙方因過多顧慮而帶來的過於謹慎的言談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因為氣氛和諧,對方的自然參與會給談話的話題選擇提供機會和靈感,從而有了你發揮口才的便利條件。
第四,因此,我們提倡在約會時盡量做到“少吃多餐”,即每次見麵時間不要過長,相互之間留有一份牽掛、一份思念,提高來日見麵約會的興趣。這樣做每次見麵後,我們都有一種談話興致未盡的感覺,同時,約會時話題多且新鮮,也有效地防止了“冷場”。
第五,約會時盡可能安排一些活動,比如一起去夜大上課、打網球、參觀藝術展、郊遊等等。從心理學觀點看,有活動相伴,人的機體會得到有效的放鬆,從而達到緩解腦神經的抑製過程,開拓思維,輕鬆表達的目的。這樣說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常常看到少女約會時總要拿條手絹在手裏擺弄不停;男士談判時遇到棘手的問題往往要不停地踮腳等,這些都是因為內心緊張焦慮、心理失衡導致的。不平衡的心理蘊藏著機體的內在躁動,它必須通過外在的活動釋放出來,才能使心理恢複平靜。可見,約會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活動,可以防止心理緊張,讓我們輕鬆自如地談吐,愉快而又不失雅趣。
“囉嗦”也可利用
詩人賀敬之曾有一句詩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樹老根多,人老話多,莫嫌我老漢說話噦嗦。”人老了,有時一句話要重複好幾遍,顯得噦嗦,難免會討人嫌。但這並不是說,說話噦嗦就是不好,如果在說話時一味強調簡潔、幹脆,並不一定有效,在某些場合,需要借助於噦嗦,才能夠起到不同一般的效果。
從前有一個裁縫,辛辛苦苦地省下錢來,送他兒子念大學,他自己仍舊做工。有一次,兒子寫信回家要錢,裁縫不認識字,請隔壁一個殺豬的看信。那個屠戶也隻認得幾個字,就草草地念道:“爸爸,要錢,趕快寄錢來。”裁縫聽了很生氣,以為兒子從小學念到中學,從中學念到大學,還一點也不懂禮貌。後來,有一位鄉村老師來了,問裁縫為什麼生氣,裁縫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他,老師說:“拿信給我看看。”老師看了信,說道:“你錯了,這信上明明寫著:父親大人膝下,我知道大人辛苦,老是不敢多用錢,不過近來有幾種必不可少的書籍和物件要買,我的鞋子也破了,我的襪子也爛了,希望大人能寄給我10塊錢,我很感激;如果能寄20塊錢,那更感激不盡。”裁縫聽了很高興,問老師道:“信上真是這樣寫的嗎?如果是這樣,我馬上就寄50塊錢去。”
我們不清楚兒子在信裏到底是怎麼寫的,但如果照著屠戶的說法,兒子說話就太幹脆、太直截了當了,一點客套也不講,也難怪做父親的要生氣;而照老師的說法,兒子說話很客氣,而且詳細說明要錢的原委,話雖然說得有點囉嗦,但意思表達得很清楚,做父親的也理解了兒子的苦衷,兒子要錢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表情達意
交談的主要功能在表情達意上。有時候在向對方表達感情如談情說愛時,隻是簡單的一句“我愛你”或“我喜歡你”,並不一定能打動對方。現在人們追求的是新奇或獨特的感受,標新立異才是他們所喜歡的,因此,談情說愛也要充分表達。像電影《大話西遊》裏至尊寶對紫霞仙子說的那番經典表白,雖然有些油嘴滑舌,但青年人就是喜歡,他們喜歡說明白、說清楚,而不怕噦嗦。所以要讓對方充分理解你的情感,就要多噦嗦幾句,以便讓對方明白。說話的重複、囉嗦,可以看成是一種有意而為的表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