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偏義現象”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在句中;還有一種是在言外,按照語言的慣性也不難體會。
有一艘輪船上的大副和二副兩人不投機。有一天,大副見二副喝酒,就急忙在航海日記上寫道:“×月×日,二副酗酒。”
二副翻到日記的這頁,看完後也寫道:
“×月×日,大副沒有酗酒。”
後來上岸之後,公司沒有處分二副而是處分了大副。雖然兩個人所寫內容都是符合事實的,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大副所寫,可以理解為二副隻是那天多喝了點酒,隻是小錯;二副所寫的就重得多,它的後麵隱含著可以意會出的重點是“其他日子天天酗酒”,隻是這個內容沒寫出來,表麵上看似乎沒有什麼。二副就是利用語言中的這種“偏義”現象,保護了自己,懲罰了苛刻的大副。
隻要我們稍加注意,這種偏義現象在許多複句構成的習慣語中是經常出現的,像“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上帝為大家,人人為自己”(西方諺語),“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在實際的交際中,語意也往往落在後一分句上。在交際實踐中,我們一方麵要敏銳感覺到這種偏義的語言現象,以便完整理解對方所傳遞的信息;另一方麵,也要充分運用這種語言,傳情達意,讓交際獲得成功。聽話聽聲,鑼鼓聽音,是人們的習慣做法。利用這一特點,故意把話的順序調整,或者話裏藏話,讓人們推測話裏的真正含義,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費氣力而達到目的。
就是問話也有奧妙
投石問路是向對方發出試探的信息。它常常借助提問的方式來摸索、了解對方的意圖以及某些實際情況。
邊聽邊問可以引起對方的注意。為他的思考提供既定的方向;可以獲得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讓對方提供自己不了解的資料;可以傳達自己的感受,引起對方的思考;可以控製談話的方向,使話題趨向結論。
但是。對於提出什麼問題、怎樣表述問題、何時提出問題要講究技巧,因提問方式不同,對方產生的反應也會不同。
一名教士問他的上司:“我在祈禱的時候可以抽煙嗎?”這個請求理所當然地遭到了拒絕。
另一名教士也去問同一個上司:“我在抽煙時可以祈禱嗎?”
同一個問題,一經他這麼表述,卻得到允許。嗬見提問是很有講究的。
提出問題,應該事先讓對方知道,你想從這次淡話中得到什麼。如果他明白了你的意圖,他可以有的放矢地作出回答。你就可以掌握大量信息。
提問切忌隨意性和威脅性,從措辭到語調,提問前都要仔細考慮。提問恰當,有利於駕馭話題;反之,將會損害自己或使啖話節外生枝。
提問的功能是很多的:
1.引起對方的注意
如“如果……那就太好了,是嗎?”
“您能否幫助我……”
“但願我們的想法能取得一致就好了,不是嗎?”
這種類型的提問功能,既能引起對方的注意,又不至於使對方焦慮不安。
2.可獲得需要的信息
這種提問往往都會有一些典型的前導字句,如“誰”、“什麼”、“什麼時候”、“哪個地方”、“會不會”、“能不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