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些人,比如和客戶或對手說話時,對方和,自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見,甚至有很深的分歧,如果直接擺出自己的看法,雙方互不相讓,就容易談崩。這時候,就需要講究說話的技巧,我們不妨用循循善誘的方法多加誘導,就是先把對方的思路引導到有利於自己的一邊來,然後再說出自己要說的話。《孟子》裏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農家學派的人說每個人都要自己種糧食養活自己,統治者也應該與百姓一起耕田,這樣才算“賢者”。孟子就一步步追問:“你們的衣服自己織的嗎?你們種田的工具自己造的嗎?你們燒飯的鍋子自己做的嗎?既然都不是,為什麼要求別人都要耕田呢?社會上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幹的事,隻有分工協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整體。”
這種方法,形象的說法就是“請君人甕”,就是通過提問,讓對方露出自相矛盾的破綻,讓他動彈不得,這時再說出自己的看法,就顯得堅強而有力了。
當然,說話的“帽子”也不必戴得太大,話不要說得太玄,如果弄得對方聽不懂,反而不合適。隻要注意分寸和時機的把握,注意對方的反應,就能夠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合,說出合適的話。
消除誤解
在日常交往中,經常有自己說的話被別人誤解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要請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隻到了六位,還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不來!”其中兩位客人心想:“可能我們是不該來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轉來一看著急地說:“不該走的又走了。”又有兩位客人想:“那麼我們是該走的了。”於是也伺機溜走了。主人見狀,更加著急,說:“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又走了。”最後兩位客人也逃之天天了。主人一片好心,為什麼客人卻走光了呢?這就是因為主人的話引起了客人的誤解所致。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話不被別人誤解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盡量少用話中有話的句子。
如上例主人說的三句話都是話中有話,弦外有音。第一句“該來的不來”,使人想到“不該來的來了”;第二句“不該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該走的沒走”;第三句“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又走了”話中話是“我們既不該來,又是該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個不剩。所以,我們在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時,話一定要說得明確、具體,千萬不要模棱兩可,不要用那種話中有話的句子,以免引起誤解。
2.不要隨意省略主語。
從現代語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語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語的,但這必須是在交談雙方都明白的基礎上,否則隨意省略主語,容易造成誤解。一個星期天的上午,筆者去一家商店,一個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貨員拿了一頂給他,他試了試說:“大,大。”售貨員一連給他換了四五種型號的帽子,他嘟囔著:“大,大。”售貨員仔細一看,生氣了:“分明是小,你為什麼還說大?”這青年結結巴巴地說:“頭,頭,我說的是頭大。”售貨員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邊的顧客“撲嗤”一聲笑了。之所以造成這種狼狽結局的原因就是這位年輕人省略了他陳述的主語“頭”。
3.要注意同音詞的使用。
同音詞就是語音相同而意義不同的詞。在口語表達中脫離了字形,所以同音詞用得不當,就很容易產生誤解。如“期終考試”就容易誤解為“期中考試”,所以在這不如把“期終”改為“期末”,就不會造成誤解。
4.方言詞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誤解。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方言也有多種,這就給人際交往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特別是不同方言區的人談話,如各自使用方言的話,就更困難了。如“公公”一詞,普通話指丈夫的父親,貴陽話則指自己的祖父,揚州話指外祖父,重慶話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在使用這類方言詞時就極易產生誤解。因此,我們與人交談時,要盡量使用普通話,避免因方、言而引起的誤解。
5.說話時要注意適當的停頓。
書麵語借助標點把句子斷開,以便使內容更加具體、準確。在口語中我們常常借助的是停頓,有效地運用停頓可以使你的話明白、動聽。減少誤解。有些人說起話來像開機關槍,特別是在激動的時候就不注意停頓了。有一次下班途中,筆者遇到一群剛看完電視球賽的學生,就問:“這場比賽誰贏了?”有一個學生興奮地說:“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但筆者不明白他說的是:“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還是“中國隊打敗日本隊,獲得冠軍。”又問了另一位學生,才知道中國隊勝了。所以我們在與人交談時,一定要注意語句的停頓,使人明白、輕鬆地聽你談話。
我們與人交談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交流感情、表達思想、傳遞信息。因此,語言的準確是一切的基礎,隻有準確,明白地表達,才能使你的話不被誤解。
要留有餘地
與人說話,是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好呢,還是有所保留、打點折扣好?
一般情況下,人們當然要求彼此的交談直率,因為直率意味著直接、坦率和富有成效。但是這裏存在一個誤區,並不是所有直率的交談都是富有成效的,假如一個人,不分時間和場合。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和想法,隻是一味地大談自己的看法,是很難引起對方共鳴的,甚至會壞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