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言談篇(2)(2 / 3)

坦率地說,每個人對自己的優點,多少都有點自負心,而且很希望得到別人的承認。如果你能善於利用人的這種欲求,對方即可讓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動。例如:你對一個小孩說:“你很聰明,又肯用功,功課一定愈來愈好。”這個小孩就會如你所願,努力做個好孩子。相反的,如果你對他說:“笨蛋,你什麼事都做不好,有什麼用!”孩子也會依你所說的,愈來愈差,終至成為一個壞孩子。這種心理趨勢,稱之為“標誌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每個人都很容易受到別人所給他的“標誌效果”的影響。好的“標誌”,可以引發一俱的潛力,壞的“標誌”,也會將一個人導入歧途,這是利用心理學的暗示效果。這種效果也適用於初見麵的場合,如果你希望對方是個有決斷力的人,那麼,不管他是不是這種人,你都可以給他冠上“你是個做事很有決斷力的人”,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便不得不按照你為他貼上的“標誌”去行動,也就是說,他會受到這個標誌的約束。

“要一個人有優點,就得讓這個人去擔負這項優點”,這是英國首相丘吉爾的名言。最了解這項心理構造的,便是設法使嫌疑犯認罪的刑警,例如:

“你本來不是個會殺人的壞人,你的鄰居也都說你很孝順,但是你這樣悶聲不語,最傷心的還是你母親,你是要做個孝順兒子,還是讓母親傷心?……”

這番話給這位犯人冠上“孝順”的標誌,他也就會采取“孝子”的行動了。

心理學表明,人都有趨善心理。人們希望自己是善良、受人尊敬、被人愛戴的。而借助於這種高尚動機,把形象設計的標尺定高點,就可以使別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有這麼一件事:一位婦女帶著一個小孩上了火車,車上位子已被坐滿,而這位婦女旁邊,一位小夥子卻躺著睡覺,占了兩個人的位子。孩子哭鬧著要座位,並指著要他讓座,小青年假裝沒聽見,這時,小孩的媽媽說話了:“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會兒,他就會讓給你的。”幾秒鍾後,青年人起來客氣地讓了座。

顯然易見,這個青年並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講道德,但他後來為什麼轉變了呢?就是因為那位婦女給他設計了一個高尚的角色:他是很善良的人,隻是由於過度勞累,而無法施善行。趨善心理使小夥子無法拒絕扮演這個善良的角色——確切地說,他是樂意扮演的。

無論人性本善或本惡或無,人都不願意自己被認為惡。連劊子手、戰犯、政治流氓都要借助於一些高尚的名詞粉飾自己,對於那些有小錯誤的普通人難道有必要加個罪名,將其一棍子打死,然後讓他在眾人的冷眼怒目中自暴自棄嗎?多一份鼓勵和信任,輔之以適當的疏導,對方會盡量克服自己的弱點去報答你的讚美的。

還有這樣一個例子:一位13歲的男孩輟學半載,無所事事,打著“自己養活自己”的幌子,離家出走找工作,幾夜未歸。結果,工作沒找到,自己沒能養好自己,反倒參加了一次打群架。母親望著一身野氣、又瘦又髒的歸子,痛楚了幾天的心更加痛楚。疼、氣、愛、恨以及對未來的憂慮,使她一下不知從何說起。頓了一下,她說:“媽媽心裏明白,你出去是為了找工作,為了給自己、給父母爭氣,也為了減輕媽媽的負擔,讓媽媽看到你成人而高興。你能這麼懂事,體諒大人,我很高興。但是……”看到兒子羞愧地低下了頭,媽媽又轉了話鋒:“不管怎樣,你已經知道怎樣對自己負責了,媽媽相信你以後不會做出對自己前途沒好處的事。”

這位母親沒有吵嚷、打罵,那樣往往會使孩子出走時間更長,在外打架更起勁,因為那樣做,你等於給他定了個“下流胚”“渾蛋”的低標誌的角色模式。這位母親給兒子設計的“好孩子”的形象,隻是用轉折詞“但是……”以及猶豫的口氣暗示孩子的錯誤,這種促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對比、去鑒定的方法就比單純批評的效果好得多。

借著高尚的動機,使人們產生一種使自己的行為與對方評價的角色效果相一致的欲望,他可能表現得比他本人更和善、更公正。

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裏,把壞的可能斷絕於萌生狀態,這就是用高尚動機進行角色形象設計的妙處,也就是所謂的“標誌效果”。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希望他人能肯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因此,用適當的讚美之聲,能使你與他人的關係融洽和諧心境美好,而過頭的或是肉麻的恭維話,卻令人對你心生輕蔑,覺得你不懷好意。所以,讚美他人必須適度,怎樣才能恰如其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