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做人篇(16)(3 / 3)

一切取決於你自己

我們應該具備責任感。我們再也不能像以往一樣,把自己的困難歸咎於父母、社會、早年的經曆以及別人對我們不公平的態度等等原因了,再也不能無所作為而苟安於現狀了。過去的經曆可能而且應該幫助我們了解我們為什麼會處於目前這樣的狀態。但責難目前的狀況,責難過去的經曆以及責難自己都是無濟於事的,對目前和將來都不會有用,尤其是自責,更是毫無益處。過去隻能解釋現在為什麼會如此,而從今以後的發展則全要靠自己來負完全的責任,一切都看你自己的了。

當你的唱機所播放的音樂不合你的口味的時候,你不會去逼著唱機唱得好聽些,更不會打那台唱機或想辦法去改變音樂本身。你知道,隻要把唱片一換,音樂就會跟著變了。你現在對自己要做的就是記住這一點,把你這種對付唱機的方法應用到你的生活中,別把你的意誌強加於音樂之上來反對它,因為隻要是同一種精神景象占據著你的注意力,你再用多少力也改變不了音樂。你隻要換一張新唱片,改變你的精神想像力,那樣你的心情就會自然地隨之改變。

第一種武器:目標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願望,那就是實現自己的個人目標,這些目標對我們很重要,使我們能走上正確的道路。然而,一旦我們有所滿足,就有可能不再想我們所需要的事情了,而是想著別人對我們所期望的事情,想著是否可以達到別人的要求,是否夠別人的標準。這樣,就好像一個船長不去把持船舵,卻鬆開手希望船仍然漂在正確的航道上一樣。也像一個登山者,抬頭望著他要攀登的山頂,勇氣十足,可是等到他爬上了頂峰之後,卻感到沒有地方可走,向山下望一望,反而覺得害怕。他現在采取的是防禦性措施,要守住目前的地位,而不是一位目標的追求者,朝著目標奮勇前進。隻有當他定下新的目標,開始想:“這個工作我要表現什麼?我要達到什麼成就?我還要到哪裏去?”這時他才可以恢複自己的控製力。

我們每一個人從功能上說,就好像是一輛自行車,但是問題在於:你坐著不動,也不騎它到什麼地方去,卻希望能夠保持平衡,所以你感到搖搖欲墜也就不奇怪了。

我們都是追求目標的機器,天生就是如此。如果我們沒有自己所喜愛的目標,沒有自己感到有意義的目標,我們很容易兜圈子,感到迷失,覺得生活沒有目的。人天生就是為克服環境的局限,解決困難,達到目標而生活的。要是沒有可供克服的阻礙,要是沒有可供達到的目標,我們的人生就不會滿足,也不會快樂。那些認為人生沒有價值的人就等於是說他們自己缺乏有價值的人生目標。

第一種武器:秘訣

(1)找一個你認為值得努力的目標,最好有個計劃表。在表中注明碰到不同情況時,你希望怎樣來處理。在你麵前經常有個你企望的東西,為它工作,把它作為希望,瞻前而不後顧。

(2)要培養對將來的盼望,不要培養對往事的懷念,這樣會使你保持青春的活力。

(3)除了純粹個人的目標之外,你還應當至少有一個一般人的目標,用來向自己證明自己,所以對於幫助他人的計劃,要始終抱有興趣,並且認識到這並不是出於責任,而是因為你本身需要這樣做。

第二種武器:了解

了解的基礎是很好地溝通。如果你的行為依據的是錯誤的或者受到誤解的信息,那麼你不可能作出恰當的反應。必須了解難題的真正特征,你才可能有效地處理難題。人際關係失敗的大部分原因,都是由誤解造成的。

我們常常將自己的觀念混入事實而得出錯誤的結論,以至於製造出一些無謂的糾紛。比如:丈夫吃完東西後剔牙縫,妻子可能就會這樣想:如果他關心我的話,他會更加文雅一點。再比如:有兩個人在低聲耳語,他們突然閉口不談了,而且表情有些尷尬,那麼你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一定在背地裏議論我了,一定在說我的閑話。

我們對於外界信息的感覺,常常會因為恐懼、焦慮或欲望而帶上特別的色彩。但是,我們隻有客觀地承認環境的真相,才有可能有效地、適當地作出反應。客觀地承認環境首先要了解環境,因此我們就必須看到事實真相,並且接受它,不管它是好還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