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公司創始人亨利·福特有一個秘訣:“能坐下的時候我絕不站著,能躺下的時候我絕不坐著。”這種辦法可以產生奇跡。休息並不是絕對什麼事都不做,休息就是修補。在短短的一點休息時間裏,就能有很強的修補能力,即使隻打5分鍾的瞌睡,也有助於防止疲勞。
如果中午有條件的話,飯後你可以睡10分鍾的午覺。如果你沒有辦法睡午覺,至少要在吃晚飯之前躺下休息一個小時,這比喝一杯酒還要有效好幾倍。如果你能在下午6點或者7點鍾左右睡1個小時,你就可以在你生活中每天增加1小時的清醒時間。因為這1個小時,加上夜裏睡的6個小時,一共是7小時,對你來說,這比連續睡8小時的好處更多,使你能有效地調整自己,並使用自己。
你還應該每天至少從事一項體育活動,時問不少於半小時,最好能在家裏開辟一塊能徹底不受打擾的地方,每天去那裏待上半小時。在這段時間裏,隻想積極的、讓自己開心的事情,這種短時間的充電對你的情緒調整會大有幫助。有效地調整和使用自己的精力,可以保證你有資格發揮自己的能量。隻有養精蓄銳,才能事半功倍。
不失敗是反常的
沒有人喜歡失敗,因為失敗大多是一些痛苦的經驗,甚至讓你的人生受到重創。不過,一一生順遂未曾嚐過失敗滋味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曆過,隻是程度輕重的差別而已。
一般人幾乎都是“談失敗變色”。然而,若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失敗其實是一種必要的過程,而且也是必要的投資。數學家習慣稱失敗為“或然率”,科學家則稱之為“實驗”,如果沒有前麵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哪裏有後麵所謂的“成功”?
就企業經營的立場來看,絕大多數的老板都喜歡成功,然而,全世界著名的快遞公司DHI創辦人之一李先生,卻偏好雇用有失敗經驗的員工。
李先生在麵試一些新進人員時,總是會刻意詢問對方過去是否有失敗的例子,如果對方回答“不曾失敗過”,李先生反而會認為對方不是在說謊,就是不願意冒險嚐試挑戰。李先生說:“失敗是人之常情,而且我深信它是成功的一部分,有很多的成功都是由於失敗的累積而產生的。”
李先生深信,人不犯點錯,就永遠不會有機會,從錯誤中學到的東西,遠比在成功中學到的多得多。
另一家被譽為全美最有革新製度的3M公司,也非常鼓勵員工冒險,隻要有任何新的創意都可以嚐試。雖然其中有很多經過試驗之後幾乎都沒有結果,失敗的發生率是預料中的百分之六十,但是,3M公司卻視此為讓員工不斷嚐試與學習的最佳機會。
3M堅持的理由很簡單,失敗可以幫助人再思考、再判斷與重新修正計劃,而且經驗顯示,通常重新檢討過的意見會比原來的更好。
美國人作過一個有趣的調查,發現在所有百萬企業家中平均有3.75次破產的記錄。而絕大多數世界頂尖一流的選手,失敗的次數絕不比成功的次數“遜色”。譬如,著名的全壘打王貝比路斯,同時也是失敗最多的記錄保持人。
其實,失敗並不可恥,不失敗才是反常,重要的是麵對失敗的態度:是能反敗為勝?還是就此一蹶不振?傑出的企業領導者,決不會因為失敗而懷憂喪誌,而是回過頭來分析、檢討、改正,並從中發掘重生的契機。
馮健生不否認自己是個經常失敗的人。38歲以前,做過不少行業,開茶藝館、陶藝教室、藝品店、小酒館……但都沒個定性,開一個關一個,最長的“壽命”不超過三年。
馮健生喜歡新鮮,最怕被固定的東西綁死,自稱這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當一名“生活藝術家”。他知道自己的缺點是喜新厭舊,持續力不夠,不過,他的想法很浪漫:“日子隻要能過就好了,等到口袋沒錢的時候再去想辦法!”有好幾回,花了半天力氣經營得稍有起色的生意,結果都是因為他這種漫不經心的態度,無疾而終。
旁人看他,不免納悶:“這個人怎麼老是不好好工作?而且,為什麼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不穩定的位置上?不知道哪一天就會栽個大跟頭!”
後來,馮健生果然栽了一次大跟頭。因為估計錯誤,馮健生開設的小酒館賠了200多萬。那陣子他情緒很壞,夜晚經常喝得酩酊大醉,到了白天則是鬥誌全無,根本無法工作。他回憶當時的情況:“不但家人不諒解,甚至連我都很討厭自己。”
如此持續了一段時間,有一天早上醒來,馮健生躺在床上,看到窗外的陽光,突然意識到自己不能再這樣頹廢下去。“我正在傷害自己的生命,不如就在今天做個了結吧!”他起身打電話給幾位好友,向他們宣告:“今天是酒館最後一天營業,你們來和我一起舉行告別儀式吧!”
半夜一點,帶著些微的醉意,他同朋友把店內的杯、碗、瓢、盤全部摔破,留下一地的碎片。第二天下午,馮健生再回到店內清掃,那一刻,他覺得過去幾年的陰霾似乎都隨著那些碎片被清理掉了。
痛定思痛之後,馮健生又重新出發。這一回,他決定一改過去“遊戲人生”的態度,踏踏實實地做事。他成立了一間設計工作室,另外,又開設了一間別具風格的咖啡館,店內陳設全是自己設計的家飾作品。朋友都察覺出馮健生比過去認真多了,連他自己都說:“雖然不再‘浪漫’,不過,我倒是覺得愈來愈能掌控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