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人篇(6)(1 / 3)

拚命工作的結果,使他和家人的關係很疏離,家人認為他對家庭漠不關心;和同事之間也形成對立的局麵,部屬埋怨他是一個挑剔的主管;而他自己,其實過得也並不快樂,常常感覺處在心力交瘁的狀況。

當時,馮先生不認為自己有錯,覺得自己做得理所當然,反而責怪別人不知體諒,不肯全力配合。不過,慢慢地他也發現,縱然自己使盡了全力,卻也老是追不到自己想要的。

35歲以後,馮先生才開始領悟,過去的態度有很大的偏差,處處以工作成就為第一,沒有想要工作隻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雖然口口聲聲說是為了別人,但其實是為了掩蓋自己追求虛榮的借口。

馮先生不否認“人應該努力工作”,但是在追求個人成就的同時,也不應該舍棄均衡的生活,否則就稱不上“完整”的人生。

重新調整腳步之後,馮先生發現比較喜歡現在的自己,愛家、愛小孩,還有自己熱衷的嗜好,他沒想到這些過去不屑、認為浪費時間的事,現在卻讓他得到非常大的滿足。對於工作,他還是很努力,至於結果,一切隨緣。

很多工作狂回首前塵,感慨工作吞噬了整個人生,使他們喪失了親情、朋友、健康。如果還可以重新選擇,如果一切還不嫌太晚,你是不是願意調整腳步?你可以用一個問題問自己:“畢竟,我到底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

金錢不是萬能的

據最近一項“希望從事的職業”調查得知,大多數的人都希望當醫生或律師等高收入的職業。

一般家長在孩子就讀中小學時,會送他們進補習班補習,以便突破嚴格的考試製度,進入一流的學校深造。目的無非是希望孩子在這些有利的條件下,能進入一流的大公司,獲得高收入的職業。

誰都希望每月能有高額的收入,生活安定,過著富裕的生活。並且,這些父母同時也會積蓄自己的財物,作為老年生活的保障,這一點與安定並無抵觸。

在經濟高度成長、國泰民安之時,想要得到高收入並不是難事。可是,一旦經濟蕭條、景氣不佳時,薪水相對地減低,甚至有失業、破產的可能,這時就更令人覺得金錢的可貴了。

20多年前,有位留學生隻身到美國留學。剛踏上紐約車站,身上的錢就被偷得精光。

幸好身上還有車票和三塊美金,他才得以到達目的地。在舉目無親的美國城租了一間便宜的房間。此後的三天裏,每天僅能以一個麵包充饑,最後三塊美金也用完了,卻不敢將情形告訴房東。誰知,這時他竟然發起高燒、陷入昏迷狀態。

他醒來以後,發現自己躺在大學附屬醫院的病床上,但仍然每天茫茫然,深知病好以後,醫院就會要他出院。每當醫生或護士來查房的時候,他總是提心吊膽的,甚至祈禱不要那麼快就痊愈,因為,他實在沒有錢付醫藥費。

一星期之後的某一天,護士小姐拿著一張紙來找他。經過多日的考慮,他已經有了心理準備:既然他沒有學費和生活費,不如幹脆放棄留學念頭,先到餐館工作,以渡過目前的難關。因此,他下定決心要把自己的遭遇告訴院方,要求醫院允許他用工資分期償還醫藥費。

豈料那張紙並非醫院的出院通知,而是由學校轉來的、警察局打給他的電報,大意是已經發現他遺失的旅行支票雲雲。

那一刻對他來說,真有九死一生之感,立刻將電報當做寶貝般揣在懷裏。幾天之後他順利地出院,拿著支票平安地回到住處,從此就可以繼續回到大學學習了。

古人說:

“嘲笑一塊錢的人,總有一天會為了一塊錢而哭泣。”

對日常生活而言,金錢是相當重要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金錢,食、衣、住、行都會發生問題。

然而,金錢雖然是生活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絕對條件。即使自己擁有遠超過需要以上的財富,也無需誇耀;誇耀財富的人,將會因失足而招來千古恨。

財富、地位、權力、良好的職業一應俱全,如果一切都隻是為了自己和家人著想,不肯幫助他人,那麼,這種人並不值得受大家尊敬。

財產是身外之物,多餘的財產死後不但無法帶走,反而容易種下將來爭奪財產的糾紛。

金錢是必要的,但收支都要有節製,千萬不是為了金錢而斤斤計較。

《相應部經典》裏說:

“雪山若能化為黃金,即使有兩倍的數量,仍然無法滿足一個人的欲望,了解這一點後,對於金錢的需求應該適可而止。”

金錢是人類生活不可缺的東西,有了錢不一定就能活得幸福、快樂。我們應該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不是為了金錢而活,絕不要淪為金錢的奴隸,而應做一個能夠活用金錢的主人。

事業也要,家庭也要,難哦

對一個成熟人士來說,除了必須熟知工作內容、動作明快、擅於辭令外,還需深諳許多省時、省事的工作方式,才能推動事業的發展。

一個成功的人士,必須學習能夠促使整個團體產生活力的基本技巧,還得學會如何傾聽別人的話語,以及如何正確地將自己的思想傳達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