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做人篇(5)(3 / 3)

奇怪的是,盡管大多數人都已經忙昏了,每天為了“該選擇做什麼”覺得無所適從,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自己“不夠”。這是最常聽見的說法:“我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就好了”,“我如果能賺更多的錢就好了”。好像很少聽到有人說:“我已經夠了,我想要的更少!”

一年前,周先生和朋友合夥創業,目前是一家電腦網絡行銷公司的負責人。

在員工眼中,周先生這個年紀還不到三十歲的老板,某些“行徑”實在頗為特殊。譬如:他常年吃齋,每年固定閉關替自己“清倉”;還有,他從來不戴手表,理由是“不願意被時間控製,而是由自己來掌控時間”。

現代人每天都在與時間奮戰,一個不戴手表的生意人,如何在激烈的竟爭環境中存活?周先生倒從來不擔心自己會因此而誤事。他解釋說,所有的事情“重要”與“不重要”,都隻是表麵的假相,人生的優先順序完全存乎一“心”而已。

周先生是個喜歡用“心”勝過用“腦”的人。在他的邏輯裏,腦是理智的,心則是情感的。多數人都是用“理智”來決定人生的優先順序,在某個階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隻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事來做。但是,周先生卻有不同的觀點,他往往是隨著“感覺”起舞,隻要“感覺”對了就去做。

周先生解釋說:這種感覺猶如一種“化學反應”,是自然形成的“磁場”,也就是對周圍事抱著隨緣、隨喜的心態,當有事情找上門,不預設結局的媧壞,而是全然地接納,不心煩氣躁,也不計較利害得失。

周先生認為:現代人不快樂的原因,多半是認為自己“不夠”,缺錢、缺地位、缺名聲、缺時間……因為拚命想填補“不夠”,才會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

周先生承認,自己一度也對人生感到困惑,搞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麼。他甚至花了兩年的時間,一個人背著行囊浪跡異鄉,企圖到天涯海角去尋找人生的真諦。一路上,他愈找愈迷茫,回來以後,才終於悟出答案:就是因為“不夠”,所以才會痛苦,一切隨緣就好。

如果你的生活也不自覺地陷入這種境地,想不想來個“清理門戶”行動?你可以有三種選擇:第一,麵麵俱到。對每一件事都采取行動,直到把自己累死為止。第二,重新整理。改變事情的優先順序,重要的先做,不重要的慢慢再說。第三,丟棄。你會發現,丟掉的某些東西,其實你一輩子都不會再需要他們。

當你發現自己被四麵八方的各種瑣事捆綁得動彈不得的時候,想想看握誰造成今天這個局麵?是誰讓你昏睡不已?是你,不是別人。所以,是你劉它們負責,而不是要它們來對你負責。

懂得割舍的人,就能清醒地活著,才能享受更大的自由。每一個人都要學會不斷的放棄,要放棄舊的觀念,包括心智模式和不需要的物品,而且這種放棄應該是定期的、循環的,它是清道夫,是整理者。

不要一頭載下去

很多人在戀愛的時候都有過“一頭栽下去”的經驗。你可知道,就像愛情一樣,工作也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

你每天真的隻工作八小時嗎?未必。雖然說,一般認為上班族的工作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但是不遵守“規定”的大有人在。你隻要放眼望去,隨處都可以發現許多的企業老板、律師、會計師、專業人員、中介經理人甚至自由工作者,在他們的時間表裏絕對沒有所謂的“準時下班”。

在這個以工作為導向的社會裏,製造了無數對工作狂熱的人。他們沒日沒夜地工作,整日把自己壓縮在高度的緊張狀態中,每天隻要張開眼睛,就有一大堆工作等著他。

要判定一個人是不是“工作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假。據說,有很多工作狂最討厭節日,尤其是休長假,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一種折磨,隻要一閑下來,他們就會悶得發慌,恨不得趕緊逃回辦公室裏。

其實,工作狂不光是指做事的狀態,也是一種心理的狀態。心理研究人員分析,具有工作狂特質的人大都是目標導向的完善主義者,一切以原則掛帥。他們企圖從工作中獲得主宰權、成就感與滿足感,任由生活完全受工作支配,他們相信隻有工作才是一切意義的所在,至於其他的活動和人際關係都是次要的。

某公司代理處經理馮先生心裏隻有一個目標——希望自己在30歲的時候能掙得一個好的位置。由於急於求表現,他幾乎是拚了命工作,別人要求一百分,他非要做到一百二十分不可,總是超過別人的預期。

29歲那年,馮先生果真坐到主管的位置,比他預期的時間還提早了一年。不過,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慢腳步,反而認為是衝向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工作態度變得更“狂”了。

那段時間,馮先生整個心思完全放在工作上,不論吃飯、走路、睡覺幾乎都在想工作,其他的事一概不過問。對他而言,下班回家,隻不過是轉換另一個工作場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