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攸是晉元帝時的吳郡太守,他自己帶著幹糧去上任,不要公家的錢,隻喝吳郡的水。在吳郡時政治清明,老百姓都很高興,認為他是過江之後最好的地方官。後來日病離職,吳郡的人去送他,他一點錢都不要。老百姓1000多人拉著他的船不讓他走,他隻好在晚上逃走。吳地的人唱道:“槌擊打,大五鼓,雞叫天要完,鄧攸留不住,謝令推不走。”
蜀人安重霸,擔任簡州刺史。他貪圖賄賂永不滿足。簡州有個姓鄧的油客,家裏很富有,還會下棋。安重霸希望得到他的財產,就叫他到衙門來下棋,但隻讓姓鄧的站著。他每放一個棋子,就必須退到窗子下去等著,等安重霸想好了再上來,結果一整天也沒下幾十個子。姓鄧的又饑又餓,幾乎忍受不了。第二天姓鄧的又被召去。有人私下告訴他:“刺史本來就不是為了下棋,你為什麼不賄賂?”他送給刺史三錠金子,安重霸就不再叫他來了。
人有貪心,則心有私欲,這樣做事就不能堅持公道,會以私廢公。為官的貪婪,則百姓遭殃。如果是一個為商的人過於貪心,那麼他恨不能一天就收獲十倍、百倍的利錢,可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內心的貪欲不知道忍,則必然要想辦法去滿足,這樣一來隻能是采用不正當的手法,或是缺斤少兩,或是以次充好,或是以假當真,欺騙他人,以獲暴利,這實際上是眼光短淺的一種表現。這樣暫時可能會獲得一些利益和收獲,但時間一長,大家識破了你的貪心,也就不會再有人和你合作了。為商不貪,要讓利於眾、這才是會經商者的行為。
貪的對立麵就是廉潔。廉潔是一個人像秀品質的一個方麵,廉可以養德,也可以奉公,不為自己個人的利益定侵犯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忍貪就是要培養自己廉潔的作風,嚴格要求自己,生活樸素,反對奢靡,這樣為官能為民作主,為土自有其高貴的品行。世界上的一切惡人惡事全都是起於貪。貪欲不能不忍。貪權則附貴,貪利則忘義,貪財弄不好就要去搶奪,去害命。貪不能不戒,戒貪才能清正廉潔,戒貪才能誌存高遠。
從大處著眼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要做大事,需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鬱離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趙國有個人家中老鼠成患,就到中山國去討了一隻貓回來。中山國的人給他的這隻貓很會捕老鼠,但也愛咬雞。過了一段時間趙國人家中的老鼠被捕盡了,不再老鼠害,但家中的雞也被那隻貓全咬死了。趙國人的兒子於是問他的父親:“為什麼不把這隻貓趕走呢?”言外之意是說他有功但也有過。趙國人回答說:“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家最大的禍害在於有老鼠,不在於沒有雞。有了老鼠,它們偷吃咱家的糧食,咬壞了我們的衣服,穿通了我們房子的牆壁,毀壞了我們的家具器皿,我們就得挨餓受凍,不除老鼠怎麼行呢?沒有雞最多不吃雞肉,趕走了貓,老鼠又為患,為什麼要趕貓走呢?”
這個故事包含了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麵,自然也有存在問題的一麵,但是我們應該看其主流。趙人深知貓的作用遠遠超過貓所造成的損失,所以他不趕貓走。日常生活之中確實有像趙國人家的貓那樣的人,他們的貢獻是主要的,比起他們身上的毛病和他們所做的錯事來,要大得多。如果隻是盯住別人的缺點和問題不放,怎麼去團結人,充分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呢?
同樣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味地強調細枝節末,以偏蓋全,就會抓不住要害問題去做工作,沒有重點,頭緒雜亂,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做起才是正確的。因此無論是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須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要用的是一個人的才能,不是他的過失,那為什麼還總把眼光盯在那過失上邊呢?
古人對小節不究看作是一個人能否成大事的關鍵。他們提倡的是胸懷大局,不糾纏於細枝末節,看重的是人的才幹,而非是他的問題。能夠寬恕他人的短處和過錯,不因為人才有哪一方麵的缺陷就放棄使用,這是忍小節的中心內容。所以《列子·楊朱》篇中講:“要辦大事的不計較小事成就大功業的人,不追究瑣事。”
曆史上那些明智的統治者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廣泛地招賢納士,集合起天下有智慧的人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進而完成自己的雄心壯誌。相反,嫉賢妒能,因為別人有一點小問題,就置人才於不用的人則十分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