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實在是不知忍受妒嫉,而由妒生恨,由恨害人,害人則結仇,以至於嚇得日夜不寧,最後也沒有好下場。
確實,天下最難的事,莫過於以德報怨,不記前仇,寬懷待人。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氣去忍受住他人對自己的傷害,對自己的背信棄義,沒有大誌,沒有高尚修養的人是做不到的。
西漢人韓安國,曾在梁惠王手下做大夫,後來犯罪入獄,獄中的小吏田甲侮辱他。韓安國說:“死灰難道不會複燃嗎?”田甲說:“真是這樣,我就用尿熄滅它。”過了不久,梁國內史一職空缺,漢朝派使者韓安國為梁孝王內史。田甲知道這個消息後很害怕,就逃跑了。韓安國說:“田甲不回來就職,我就誅滅他一族。”田甲負荊請罪,韓安國笑著說:“你這種人還值得我去報複嗎?”
唐代李吉甫,憑著祖上的功德,補了一個太常博土的缺,他很精通典章製度,所以李泌、竇參都很器重他,待他很優厚。當時陸贄懷疑他們是一黨,就奏明皇帝,讓李吉甫出任明州長史。後來陸贄遭貶到忠州,宰相想加害陸贄,起任李吉甫為忠州刺史,以圖讓他懲辦陸贄。李吉甫到任之後,把以前的怨化置之腦後,反而與陸贄結為好友,當時人們因此都很看重李吉甫的氣度。
仇恨越積越深,仇爭不忍,則會以仇報仇,無休無止,這樣對個人,對事業都沒有益處。要忍仇不爭,做到以德報怨,確實需要有寬廣的胸懷。隻要能認識到仇爭的害處,相信大多數人都能盡量地化解矛盾,團結共事。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見到利益,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越多越好,這是人們共同的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不能貪心不足。人過於貪,則會被他人利用,忍貪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作為國君如果太過貪婪,那麼滅亡的日子就不遠了;作為一個官員,如果貪無止境,那麼他的政治前途也將要喪失;作為一個商人如果食心不忍,那麼他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人由於貪欲不止,往往隻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益也沒有得到,禍害反而先來臨了。
《鬱離子》一書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一隻老虎追趕一隻麋鹿,麋鹿為了生存狂奔不止,倉皇之際從懸崖上跳了下去,老虎趕到了也隨著它跳了下去,結果都摔死了。麋鹿從懸崖上跳下去,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前麵是懸崖,後邊是老虎,向前是死,後退也是死,向前衝去雖然必定墜落,但萬一還有一線生的希望呢?也勝過坐以待斃,被老虎吃掉的好。而老虎進退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隻是由於貪欲,隨麋鹿一起摔死了。
馮夢龍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明朝嘉靖年,鬆江有一個監生,傅學有口才,本來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他酷信煉丹術,被一個號稱能煉丹的騙子騙去了一大筆很幹。這個監生自然又氣又恨,想到各地去漫遊,能抓住那個煉丹的人。事有湊巧,忽然有一天,他在蘇州的閭門碰上了那個煉丹的人。不等地開口,煉丹的騙子就盛情邀請他去飲酒,並且誠懇地向他道歉,說是上次很對不起監生,請他原諒。過了幾天,那個煉丹的人又跟監生商量,說:“我們這種人,銀子一到手,馬上就都花了,當然也沒有錢還給你。現在我有個辦法,東山有一個大富戶,和我已經說好了,等我的老師一來,就主持煉丹之事,可我老師一時半會兒又來不了,您要是肯屈尊,權且當一回我的老師,從那富戶身上取來銀子,作為我對您的抵償,那就又快又容易,怎麼樣呢?”這個監生因為急著找回自己損失的銀子,也顧不得許多,就答應了那個煉丹的人的要求。於是煉丹人就讓監生剪掉頭發,裝成道土,自己裝作學生,用對待教師的禮節對待監生。那個大戶與扮成道土的監生交談之後,深為信服,兩人每天隻管交談,而把煉丹的事交給了監生的“徒弟”,覺得既然有師傅在,徒弟還能跑了?不想,那個煉丹的騙子看時機成熟,又攜了大戶的銀子跑了,那個大戶家人抓住“老師”不放,要到官府去告他。倒黴的監生大哭,說明了情況才得以脫身。像監生這樣的人因為想要盡快地把自己的利益收回來,不計是否會損害別人,投有忍一時之貪,反而落得被人取笑的地步。
吳兢在《貞觀政要.貪鄙》中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說得很有道理。
貪欲者,眾惡之本。人一旦貪欲過分,就會方寸亂,計算謀慮一亂,欲望就更加多,欲貪多,心術就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困,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導致把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就臨頭了。所以貪欲不忍,什麼事物都會辦不好,受貪欲的影響,總是奢望自己能夠多占多得,不勞而獲,稍不如人,便氣很不已,隻見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