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郭進任山西巡檢時,有個軍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見了那個告狀的人,審訓了一番,結果發現他在誣告郭進,就把他押送回山西,並給郭進處置。有不少人勸郭進殺了那個人,郭進設有這樣做。當時正值兆漢國人侵,郭進就對誣告他的人說:“你居然敢到皇帝麵前去誣告我,也說明你確實有點膽量。現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過,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滅敵人,我將向朝廷保舉你。如果你打敗了,就自己去投河,別弄髒了我的劍。”那個誣告他的人深受感動,果然在戰鬥中奮不顧身,英勇殺敵,後來打了勝仗,郭進不記前仇,向朝廷推薦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容忍別人對自己所犯的過錯,不記仇,別人必然以自己的一技之長來酬答你。寬大自己的仇人,仇人會良心發現,必會找機會以死相報。原因在於你不記他的過錯,給他以希望,他要報恩的感情存於胸中,所以一旦人的能量、才技被發揮出來,就能幹一番大事業,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是一大貢獻。那些專門去收集別人的過錯,去尋找仇人的人,與郭進不殺自己的仇人相比,不是太愚蠢了嗎?
東漢時有個叫蘇木韋的,他的父親蘇謙曾做過司隸校尉。李皓由於和蘇謙有隙,懷著個人私憤把蘇謙判了死刑,當時蘇木韋隻有18歲。他把父親的靈柩送回家,草草下葬。又把母親隱匿在武都山裏,自己改名換姓,用家財招募刺客,準備刺殺李皓,但事不湊巧,沒有辦成。很久以後,李皓升遷為大司農。
蘇不韋就和人暗中在大司農官署的北牆下開始挖洞。夜裏挖,白天躲藏起來。於了一個多月,終於把洞打到了李皓的寢室下。一天蘇不韋和他的人從李皓的床底下衝出來,不巧李皓上廁所去了,於是隻能殺了他的小兒子和妾,留下一封信便離去了。李皓回屋後大吃一驚,嚇得在室內布置了許多荊棘,晚上也不敢安睡。蘇不韋知道李皓已有準備,殺死他已不可能,就挖了李家的墳,取了李皓父親的頭拿到集市上去示眾。李皓聽說此事後,心如刀絞,心裏又氣又恨,又不敢說什麼,沒過多久就吐血而死。
李皓隻因一點私人恩怨,則置人於死地,而蘇不韋一生之中隻為報仇,竭心盡力。李皓不忍小仇,結果招致老婆孩子被殺,死了的父親也跟著受辱,店已最終氣憤而死,被天下人笑話,實在是太愚蠢了。
隻因為一點小事,就把別人的過錯牢牢記在心上,這是不能忍仇的行為,這樣做隻能讓人看到其心胸的狹隘,不足以共事罷了。
西漢人李廣,曾經擔任漢朝將軍。有一次,他因兵敗關進獄中,罪當處死,後交納贖金免死,成為老百姓,隱居藍田縣南山中,以狩獵為生。一天晚上和別人在田間飲酒,回來時路過霸陵亭。霸陵亭的守官喝醉了酒,喝斥李廣停下來。李廣的隨從說:“這是原來的李將軍。”守官說:“現在的將軍都不準晚上行路,何況以前的將軍呢。”守官阻止李廣,讓他住在亭子裏,到天明才放他走。過了不久,匈奴人打過遼西,殺了太守。後來李廣又被任命為右北平郡的太守。李廣把霸陵尉召到軍營並殺了他,然後上書皇上謝罪,但是上並沒有怪罪他。皇帝沒有怪罪李廣的原因,並不是他沒有錯誤,隻因為別人執行公務時,阻止了他的行動,他就記恨於心,實在是氣量太小了。而一旦得勢就報複他人,皇帝不罪於他,隻不過是暫時要用他罷了。這樣不能忍怨,枉為一個大將軍。
天下還有一種更可惡的仇,那就是羅織罪名而置人於死地,為了達到個人目的,挖空心思誣陷無罪之人所結下的仇恨。
三國時,吳國有個中書郎叫呂壹,吳王孫權讓他掌管各級政府文書,呂壹因此作威作福,玩弄文字以羅列罪名,低毀朝中大臣,排斥無辜的人。太常潘浚擔心呂壹會搞亂國家,每次說這事就痛哭流涕。當時呂竟向孫權告丞相顧雍的狀,孫權大怒,訓斥顧雍。謝同對呂壹說:“顧雍如果被撤職,潘太常可能會取代他吧?”呂壹說:“差不多。”謝閎說:“潘太常曾對你恨得咬牙切齒,現在他取代顧雍,恐怕明天就會攻擊你了。”呂壹很害怕,馬上又轉過來為顧雍解脫。後來潘浚大宴百官,想在宴會上殺了呂壹,為國除害。呂壹知道民稱病不去。呂壹後來因為故意治罪左將軍朱據,典軍吏劉助替朱據告知皇上,孫權才醒悟,徹底查清呂壹的罪行。呂壹最終被殺。
誣陷無辜,自己沒有獲得益處,別人也受到了損害。所以人應該是以寬懷待人,否則總是害人,最終也會害己。
唐朝李林甫,是玄宗的丞相。他妒賢嫉能,排斥壓抑那些勝過自己的人;他性格陰險,人稱“口蜜腹劍”。若他當晚獨自坐在偃月堂沉思,肯定第二天會有人被殺。他做丞相十幾年,暗中殘害許多忠良之臣,因此結下許多仇怨,所以總擔心會遇刺客,出門有100多人的衛隊保護,執金吾清道淨街,前驅可達幾百步之外。住所裏加固房屋,設多重牆,就像防大敵一樣。睡一晚上,要遷徙幾個睡處,連家裏人都不知他到底住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