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寧可強得讓人羨慕,也不能弱得讓人可憐(1)(3 / 3)

3.想盡一切辦法獲得皇太極的信任和支持,並積極培養自己的勢力和力量。

多爾袞為了實現他的個人目標,製定了名為“尊汗抑王”的發展計劃。他的“尊汗抑王”計劃,分為“尊汗”和“抑王”兩部分。“尊汗”,就是時時、處處維護皇太極的利益、立場,為皇太極實現大權獨攬的目標,可以做任何犧牲。“抑王”,就是抑製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巧妙利用三人之間的矛盾、弱點和失誤,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給予堅決、徹底的打擊。

多爾袞沒有把他的計劃寫在紙上,而是記在心裏,並立即采取實際行動。皇太極為了打壓代善、阿敏和莽古爾泰,實現他朝綱獨斷的目標,正在四處尋找高素質的打手。於是,他與多爾袞幾乎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1628年,多爾袞的表現機會來了。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屢次劫殺金國使臣,讓皇太極很沒麵子。他見蒙古察哈爾多羅特部兵力不強,內部不和,就決定捏捏這個不老實的軟柿子。

於是,皇太極帶領多爾袞、多鐸,率領偏師前去討伐。

這是多爾袞有生以來第一次上戰場,雖然有些心虛,但是在出征前,他就暗暗告誡自己,這一次一定要嚴格遵守軍紀,服從指揮調度,一定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帶好兵,打好仗,既要表現出自己的勇猛,又要突出自己的謀略。

15歲半的多爾袞,為這次上陣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戰場上,他的表現的確非常出眾,讓皇太極眼前一亮。回來之後,皇太極便賜給多爾袞“墨裏根代青”稱號,意思是,既聰明又智慧的人。

皇太極經過種種考察、驗證後,發現多爾袞確實是能幫他實現個人目標的理想人選。多爾袞也通過在各種場合、各種事件中,拿出了令皇太極刮目相看的表現,因此獲得了皇太極的欣賞和信任。所以,皇太極甘願成為多爾袞的命中貴人,毫不吝嗇地提拔多爾袞。

1626年8月,多爾袞在皇太極繼承汗位時,還是一個小小的台吉。在皇太極的提攜和支持下,多爾袞成為後金政府官員中晉升速度最快的人。

1628年3月,多爾袞接替哥哥阿濟格之職,成為正白旗的主旗貝勒。

1631年7月,後金政府成立六部,多爾袞被任命為吏部統攝,位居後金政府百官之首。

1636年,皇太極改汗稱帝,改後金為大清,分封群臣,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那時,在龐大的愛新覺羅家族中,僅有六人獲得親王爵位。

1644年,皇太極去世,多爾袞輔佐年幼的福臨管理國家,實際上已經成為大清帝國的頭號人物。

如果說沒有皇太極的提拔和重用,多爾袞有天大本事,他也不會一年幾個台階地晉升,最後位居萬人之上,權傾天下。皇太極是多爾袞生命中的貴人,這一點無法否認,無可厚非。

多爾袞化劣勢為優勢,尋梯過牆的官場發展曆程提醒我們:貴人,不一定就是好人。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所謂的貴人,就是願意主動、無條件地賞識、支持、幫助我們的好人。正是因為我們對貴人的誤解,才導致眾裏尋他千百度,踏破鐵鞋無覓處。

我們可以把身邊的人分成好人和壞人,也可以分成我們需要和不需要的人。我們事業的發展,就必須依靠我們需要的人。這樣的人,不一定必須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也不一定是我們敬佩的人。隻要在不違反法律和侵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任何能給我們提供支持的人,都是我們的貴人。

機遇和貴人,不會毫無理由地出現在我們麵前。

在資源、資本上暫時處於劣勢的我們,必須明白一個道理:貴人不會平白無故地賞識一個人,更不會無條件地支持一個人。即使他不想在此過程中獲得什麼好處,但他絕對不會因為幫助別人而給自己的生活添亂。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支持,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幫助。我們要想得到貴人的賞識和幫助,就必須讓他們認為值得這麼做,有必要這麼做。

所以,隻要我們對自己有要求,對生活有所求,就不能憑義氣用事,不能跟著感覺走。不要總問別人憑什麼,而是叩問內心要什麼。我們要想實現一個目標,就必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別人又需要什麼。我們隻有先滿足別人的需要,別人才有可能願意滿足我們的需要。

3.人有時候不是人

我非常喜歡王朔的那句戲言,“你把我當人看是應該的”。

在理論上,同為社會一分子,無論高貴還是卑賤,都應該把對方當人看,給予必要的尊重。事實上並非如此,還可能恰恰相反。

我之所以喜歡這句話,是因為在某些時候,別人不想把我們當人看。在他們眼裏,我們就是一塊沒有脾氣的橡皮泥,他們想怎麼捏就怎麼捏,想捏成什麼就捏成什麼。

很多地方均處於弱勢的我們,在與一些人交往、相處過程中,從未奢望過公平。這不是我們沒傲氣,也不是我們沒傲骨,而是簡單的生存讓我們是虎也得臥著,是龍也得盤著。一部《忍經》,一部《挺經》,明明白白地提醒我們,是可忍,孰可忍,無法再忍繼續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