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保持快樂心境,人生將會變得富足(3)(1 / 3)

人們通常把財富當作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誌。但是,似乎財富越多,快樂就越少,財富與快樂往往並不成正比。有的人雖然清貧,每日粗茶淡飯,卻無比的幸福快樂。上帝很公正,不會因你富有而多給予你快樂的饋贈,也不會因你貧窮而剝奪你快樂的權利。隻要永葆一顆愛心,就永遠充滿希望。用一顆平常心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快樂就會如空氣一般,在不經意間充滿我們的生活。

從前有個國王,他的國家非常富有,百姓安居樂業,邊境也平安無事。按理說,這個國王應該感到很滿足了,可是,他卻有塊心病時時懸在心頭:他沒有兒子。沒有兒子也就意味著他的國家後繼無人,眼看著自己的年紀越來越大,該怎麼辦呢?國王很焦急,每天都虔誠地祈禱上蒼賜予他一個兒子。

也許是國王的誠心感動了天地,2年後,王後懷孕了。過了10個月,一個胖嘟嘟的小王子誕生了。國王高興極了,號令普天同慶,大宴賓客。

從小到大,國王一直都想方設法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可即使這樣,小王子也總是整天眉頭緊鎖,鬱鬱寡歡。於是國王便貼出皇榜,懸賞尋找能給兒子帶來快樂的高人。

有一天,一個大魔術師來到王宮,對國王說:“尊敬的陛下,我有辦法讓王子快樂。”

國王欣喜地對他說:“如果你能讓王子快樂,我可以答應你的一切要求。”

魔術師說:“我什麼也不要,我很高興能為您效勞。但是,請讓我和王子殿下單獨待一會兒。”

國王答應了。於是,魔術師把王子帶入一間密室中,用一種白色的東西在一張紙上寫了些什麼交給王子,讓他走入一間暗室,然後燃起蠟燭,注視著紙上的一切變化——快樂的處方會在紙上顯現出來。

王子遵照魔術師的吩咐而行。當他燃起蠟燭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張紙上顯出一行美麗的綠色字跡:“每天做一件善事!”

王子按照這一處方,每天做一件好事,當他看見別人微笑著向他道謝時,他開心極了。很快,他就成了全國最快樂的人。

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善事,讓周圍的人享受到你的勞動、真誠和快樂,這樣就找到了一條抵達快樂的最好的路。當自己的付出在別人那裏產生回響,我們的心裏就會產生一種被別人需要的成就感,並獲得極大的滿足。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當一個人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擺脫困境,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就此振作,看到別人因自己的幫助而高興、快樂時,有誰不感到幸福呢?

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愉悅。幫助別人其實也就是幫助我們自己,幫我們突破生命的藩籬,幫我們成就永恒的精神世界。

一個讓人尊敬的人應該不是總想著自己得到了多少,而要問問自己這一生中施予了多少。你給予別人的幸福和快樂越多,你自己得到的幸福和快樂也就越多。在生活中也是這樣,你付出的越多,得到的回報也就會越多。其實,生活就像回音,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

在劍橋大學的校園裏,許多地方都留下了英國王太後瑪格麗特·博福特的身影。瑪格麗特是一位積極而又虔誠的基督教信仰者,她一生投入了很多的熱情和大量的精力支持宗教和教育事業。

當時的劍橋大學的校長是約翰·費希爾,他出生於約克郡一個富有的綢布商家庭。1494年,費希爾第一次遇到瑪格麗特,就成了她的牧師。

在16世紀初期,劍橋大學的經濟拮據得令人難以想象。費希爾知道瑪格麗特的為人,便說服她把原先準備捐贈給倫敦西敏寺教堂的資金改為捐贈給劍橋大學,這一建議得到了瑪格麗特的積極響應。

1505年,王太後在劍橋接手了創立於1437年的一所小型神學院,並加以擴建,改名為基督學院。

6年後,王太後又出資在13世紀修建的劍橋聖約翰醫院的基礎上創立了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由於王太後的慷慨解囊,後來不少貴族和大臣在她的行為的感召下也來資助聖約翰學院的擴建。

在王太後的資助下,7年內劍橋矗立起兩所新學院,人們被王太後的恩典所折服。

史學家們認同並讚美瑪格麗特的品質和德行;批評家們除了認為她唯一的錯誤就是生在一個“錯誤的年代”以外,也沒有別的詞彙對她加以形容;窮人懷念她無私的施舍;得到過她資助的大學生們把她作為他們的模範。她的善良和虔誠永存在普通公眾當中。

我們也許無法改變整個世界,但我們卻能做一些小事來幫助他人。在別人感激的目光中,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

將別人的嫉妒看成對你的恭維

嫉妒可以說是人天生的弱點。沒有人敢說自己從來就沒有嫉妒過。我們也不是聖人,很多時候往往拿自己的能力、地位、收入跟別人比,結果一比一肚子氣,心裏就會頓生嫉妒之氣,甚至做出更加激烈的舉動出來。嫉妒者對別人是煩惱,對自己則是折磨。三國東吳大都督周瑜,就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能終日鬱鬱寡歡,千方百計置其於死地而後快,結果反倒落得自己被活活氣死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