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巴對孫子說:“年輕時,一和人吵架、爭論、生氣,我就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自己的房子這麼小,土地這麼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跟別人生氣呢?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也就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工作、學習了。”
孫子有問:“阿公!成了富人,您為什麼還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呢?”
愛地巴笑著說:“老了生氣時,我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邊跑邊想——我的房子這麼大,土地這麼多,又何必和人計較呢?一想到這裏,我的氣就消了。”
老人在年輕的時候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是為了激勵自己,自己技不如人,與其生悶氣,還不如好好充實、完善自己。基於這種自勵的不知足心態,老人接著奔跑;年老了,不如意不開心的時候,老人依然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邊跑邊看著自己的房子想:瞧!該擁有的我都擁有了,眼前的正是我年輕時創造的財富。我沒有什麼遺憾了,我知足了,還有什麼好值得跟人生氣的呢?這樣,不知不覺就心平氣和下來。
這個故事蘊涵著一個深刻的哲理:知足和不知足。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是一無所有的,是上蒼賦予了我們生命、親友及物質財產等。上蒼已經待我們不薄了,使我們擁有了這麼多。可是,我們還不曾滿足過,依然在祈求上蒼給予更多。然而,生活是不可能也不會按照你的需求來供給你的。世界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公平的,有耕耘才會有收獲,有奮鬥才會有成功,有付出才會有得到。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你想不勞而獲是不可能的。
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人生的經驗在於積累。我們不要祈求太多,隻要一點點就足夠了。祈求太多,生命就顯得過於沉重,你也會感到你的人生缺少遺憾而懶於追求,從而覺得生活好似一種負累。
所以,我們不要祈求太多,要學會知足。腳踏實地地去做事,實實在在地去做人,認真對待每一天,你才會擁有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你的生活也會覺得很輕鬆。
人生充滿了不盡如人意的事情,我們習慣了抱怨,抱怨命運的不公,抱怨造化弄人。在抱怨中,對滿手在握的幸福視而不見,卻一味地放大缺憾;在抱怨中,患得患失,斤斤計較,讓自足的心越走越遠。其實,這並不值得,所以我們要學會自足,心存感激。
有容乃大,不要對別人心存報複
一個人的可愛之處取決於什麼?不是青春,不是美麗,不是權勢,不是富貴,而是來自心靈最深處的光彩。佛曰:相由心生。如果我們都能以一種寬容、豁達的心來麵對一切,就會發現生活其實真的很美好。但想要生活得輕鬆、愉快,就要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就應該調整心態。學著做一個大氣而堅定的人,你會發現,總會有一些小小的幸福環繞在你的身邊。當你調理好了自己的內心,抬頭望天,你會發現,天空早已是雲消霧散,一片湛藍;當你寬容待人、豁達處事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人的微笑都是那麼溫暖,醉人心田。
有一個壞脾氣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的,每天釘下的釘子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於是,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父親這件事情後,父親又說,從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製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的釘子給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欄將永遠不能恢複到從前的樣子了。你在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會留下疤痕,就好像如果你拿刀子捅了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寬容是人和人之間必不可少的潤滑劑。它和誠實、勤奮、樂觀等價值指標一樣,是衡量一個人氣質涵養、道德水準的尺度。寬容別人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一種接受、一種愛心,有時候寬容更是一種力量。
“當你伸出兩隻手指去譴責別人時,餘下的三隻手指恰恰是對著自己的。”美國的父母常用這句話教育他們的孩子。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總是對自己很寬容,對別人很苛刻。自己說錯話了,會說就這一次,下次不會了;自己遲到了,會說昨天工作太累了;因為趕時間而闖了紅燈,會說事情緊急,沒有注意;得不到晉升的機會,會說自己生不逢時……
相反,對別人就截然相反了:別人做了對不起我們的事情,我們會時時掛在嘴邊;別人長了工資晉了職,我們會背後抱怨老板有眼無珠;別人嫁了個好老公,我們會想沒什麼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