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容別人,也就是寬容自己;不苛求別人,也就是不苛求自己。寬容是理解和尊重的體現,代表著關心,蘊涵著信任,潛藏著激勵。寬容需要氣度,氣度來自於人的涵養。人有多大的胸襟,就會有多大的快樂。心中裝得下整個世界風雨的人,在他的心裏,同樣也會到處開滿鮮花。
寬容是做人的需要,是處世的需要,是成就事業的需要。學會寬容,將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永遠充實。一個人隻有心胸豁達,氣度超然,寬容別人,才能為自己的成功鋪就一條寬闊的道路。
不要指望別人感激你的行為
人類的天性容易忘記對別人表示感激,所以,如果我們對別人施以薄恩就希望得到別人的感激的話,那我們一定會十分頭痛。
最快樂的人就是那些隻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報的人。他們能享受到施舍的樂趣,以對人施惠為快樂,而以別人對他施惠為羞愧。
事實上,如果我們想獲得快樂,就不要想著別人對我們感恩或忘恩,而隻需享受施惠於人的快樂就好。
有這樣一個義憤填膺的人,有人說他15分鍾內就一定會談起那件事,果然如此。令他氣憤的事發生在11個月前,可他還是一提起就生氣。
他為34位員工發放數目不菲的獎金,結果沒有一個人謝謝他。他抱怨說;“我很遺憾,我居然會發給他們獎金。”
這個人已經有60歲了。據人壽保險公司統計,我們還能活著的年數平均是目前年齡與80歲之間差數的2/3。這位仁兄——如果他夠幸運——大概還可活十四五年。結果他浪費了有限的餘生中的將近一整年,為過去的事憤恨不平,實在讓人同情。
除了憤恨與自憐,他大可自問人家為什麼不感激他。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待遇太低、工時太長,或是員工認為獎金是他們應得的一部分。也許他自己是個挑剔又不知感謝的人,以致別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謝他。或許大家覺得反正大部分利潤都要繳稅,不如把它當成獎金。
不過反過來說,也可能是員工真的自私、卑鄙、沒有禮貌。不管原因怎樣,我們都要記得英國約翰遜博士說過的話:“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
查爾斯曾幫助過一位銀行出納,這位銀行出納挪用銀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虧損,查爾斯幫他他補足金額以免吃上官司,那麼,這位出納員是否感謝他呢?感謝了,但隻是一陣子,後來他還跟這位救過他的人作對——就是這位曾經救他脫離牢獄之災的人。
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會不會感激的念頭,隻享受付出的快樂——與其擔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不予預期。
可能大多數人的想法都是在自己對別人施了一點點小恩小惠之後,就寄希望於從別人那裏得到讚美,得到感激,從而覺得快樂。但是,你所施恩的人未必都是具有感恩之心的人,如果你抱著這種想法,豈不是做了好事反而給自己帶來頭疼。我們不妨換個思維,如果我們施恩不望回報,那麼我們偶然得到了別人的感激,那就是一種意外之喜了;即使我們得不到之中的感激,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難過乃至耿耿於懷了。
有多少人渴望被愛,但是在這世上真正能得到愛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求,相反,還要不求回報地付出。
這聽起來好像不太實際,其實不然,這是追求幸福的一種最好的方法。要追求真正的快樂,就必須拋棄別人會不會感恩的念頭,隻享受付出的快樂。
有這樣一件事。一個朋友的媽媽有3個孩子,一個大女兒和兩個兒子。丈夫去世以後她就開始變得脾氣暴躁,並且覺得自己這輩子付出的太多太多,覺得她的兒女們欠她的太多。開始時她住在大女兒家裏,沒半年家裏就鬧開了,最後變成母女麵對麵地吵在一起。後來她又分別到了兩個兒子家,都是待了幾個月就住不下去了,嫌這不好那不好,總覺得所有的人都欠她的,最後隻好獨自生活。
獨自生活的老人會很孤獨,使她的心裏更加覺得別人在虧欠她。就這樣,她在掙紮中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
後來,她認識了一個和她有著同樣遭遇的人,並互相交換了意見,慢慢的,她接受了那個人的想法,改變了自己以往的觀點和態度,重新回到了兒女身邊,並且得到了真正的愛。他們都很幸福,如果現在去問她:阿姨,您供三個孩子都完成了學業,這一輩子自己卻很辛苦,真的很偉大。她一定會說:這都是做母親應該做的事情。這樣一個偉大隨和的母親誰會不喜歡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事情處處可見,無論是父母之情還是朋友之間或是戀人之間都是一樣的,要想讓對方心存感激,就要無私地奉獻,出自真心地去愛對方,這樣,屬於你的你早晚會得到。
帶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