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特定的環境中,人們還有一種自由,那就是選擇自己的態度。積極的態度,就代表著積極的人生,反之,消極的態度就意味著消極的人生。如果自己不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也不會有人來給你貼上標簽。金錢和名聲,往往都是財富的表象。真正的財富,在於我們的心靈。
學會放鬆,解除身心的疲勞
“人是有可能被累死的,許多疾病也是‘累’出來的。當人類基本上控製了烈性傳染病之後,因為過度疲勞而導致的體質下降與疾病就成為現代人的首要敵人了。”醫學專家曾這樣說。
科學家曾做過如此試驗:把一條筋疲力盡而酣然入睡的狗的血液輸入另一條活潑清醒的狗,居然使後者很快就“疲勞”而熟睡不醒;把一條活潑清醒的狗的血液輸入另一條疲乏入睡的狗,後者則即刻清醒、疲乏頓消。
我國古代早有“積勞成疾”的事例。據統計表明,過度勞累的確可以摧殘健康,使生命受損。據有關調查發現,各行各業的不少專家多因常年疲勞而致英年早逝,其平均壽命隻有52歲,甚至更低。
如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勞累”已日益成為普遍現象。人們因忽視其嚴重後果而至釀成大患時,已悔之晚矣。因此,要隨時注意過度疲勞的表現症狀。當工作、生活中出現疲乏時,要注意勞逸結合。
英國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哈德菲爾德在其《權力心理學》一書寫道:“大部分疲勞的原因源於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產生的疲勞是很少的。”尤其是經過休息之後都不能解除的疲勞——憂慮、緊張、心亂才是導致疲勞的三大原因。
其實,緊張是一種習慣,放鬆也是一種習慣。隻需要勞心的工作,並不會讓人感到疲勞。可以說,大多數疲勞現象源於精神或情緒的態度。健康狀況良好而常坐著工作的人,他們的疲勞100%是由於心理因素,或是我們常說的情緒因素。
詩人華茲華斯說“普遍休息的本能是渴望寧靜”。真正的明智者時刻警惕著疲勞的出現。他們承認自己的局限,認為那並不是缺點,也知道什麼時候該放鬆。一旦放鬆,就像用盡全部精力追求目標一樣全心全意地去放鬆自己。革命導師馬克思對心理作用的評價很高。他寫道:“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酸楚。”
下麵有幾個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如何放鬆自己:
● 隨時保持輕鬆。你見過睡在陽光底下的貓嗎?它全身軟綿綿的,就像泡濕的報紙。懂得一點瑜伽術的人也說過,要想精通“鬆弛術”,就要學學懶貓。
● 盡量在舒適的情況下工作。記住,身體的緊張會導致肩痛和精神疲勞。
● 每天自省四五次,並且自問:“我做事有沒有講求效率?有沒有讓肌肉做不必要的操勞?”這樣會使你養成一種自我放鬆的習慣。
● 每天晚上再做一次總的反省。想想看:“我感覺有多累?如果我覺得累,那不是因為勞心的緣故,而是我工作的方法不對。”丹尼爾·喬塞林說過:“我不以自己疲累的程度去衡量工作效果。”他說,“一到晚上覺得特別累或容易發脾氣,我就知道當天工作的質量不佳。”
因此,平安快樂的第一大原則是:放鬆自己,消除疲勞。
此外,身心疲勞的一個來源是壓力。所以,試著給自己降低壓力,也能很好地放鬆自己,消除疲勞。
● 全麵接受真實的自我。別老惦記著與別人相比,惦記著別人的成功。否則,你就不會過自己的生活,而使自己成為他人生活的奴隸。真正會生活的人,隻跟上自我,超越自我,因為每天你都旨在做一個更為成熟、更有能力的自己。
● 看到你過去的成功。對你來說,你應當看到自我的成功,要經常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看到自己的每一點進步。從比較自我的發展過程看待自己的成長,而不應當讓過去的錯誤緊纏著自己不放。
● 分解壓力。為了減輕精神壓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首先,正確認識壓力。
人生活在社會中,有點壓力是正常的,比如一個習慣於緊張工作的人,一旦退休卻感到非常不適,覺得無聊,甚至苦惱。長期的養尊處優,沒有壓力感的人實際上很難經受環境的考驗,會加速肌體的衰退。因此,對來自正常的壓力並不需要全麵排除,但是應當有個尺度。太大的壓力,太重的心理負擔對身心健康不利,當然要想辦法減輕了。
其次,學會分解壓力。
在美國,有一則家喻戶曉的征兵廣告,它播出後,收效十分明顯。它改變了死氣沉沉的征兵局麵,使許多青年踴躍報名入伍。廣告內容如下:青年們,來當兵吧!當兵並不可怕。應征入伍後你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沒戰爭,沒戰爭有什麼可怕的?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先不上前線,不上前線有什麼可怕的?上前線後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不受傷又有什麼可怕的?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和重傷,輕傷有什麼可怕的?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治好和治不好,可治好有什麼可怕的?治不好更不怕了,因為你已經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