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保持快樂心境,人生將會變得富足(1)(3 / 3)

人們常說,懂得惜福,才會有福。心中存有幸福,幸福就在你的身邊。每個人都要學會珍惜眼前的實實在在,不要總是馬不停蹄地疲於奔命。要知道,一味盲目地去追尋那虛無縹緲、遙不可及的幸福,你就會錯過所有路邊的最美的風景。其實,當你覺得快樂的時候,你就已經忘記了以前和將來,那麼何必再去想起。在人生的旅程中,隻有當下才最值得珍惜。

倘若期待快樂,你首先應學會知足

所謂知足,即是要人們滿足於自己所處的實際境遇和現有利益。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災禍,帶來不幸。相反,滿足於自己的境況和利益,就能避開禍患,並常常能得到利益與心理的滿足。

人如果不知足,貪戀功名、錢財、喜好,必然最終損害自己。求名則不愛其身,圖財則有損其身,貪得則病其身。知足則不會遭到損辱,知其止則可以避開危險,生命也就可以長久了。

正如民謠中所述:“終日奔波隻為饑,才得飽來便思衣。衣食兩般俱豐足,家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嬌妻納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良田千萬頃,歎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猶嫌小,四品三品仍覺低。一品宰相當朝做,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種種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可見人的貪欲之心是永難滿足的。

有一篇小說中說:從前有個人老是想著當地主,就請魔鬼幫忙。魔鬼告訴他:“在太陽下山之前,隻要你能回到早晨出發的地點,途中經過的土地就都是你的!”這人立即出發趕路,恨不得一直走到地角天邊以獲得更多的土地,結果反而筋疲力盡活活累死了。這就是因為貪心不足,不僅一無所獲,反而失去了最寶貴生命的例子。這篇小說的名字叫《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小說的結尾是,人們在他墳前立了一塊碑,碑上大字赫然:“墓穴寬三尺,長六尺。”而這就是他最後得到的東西。

寥寥數語,點明了一條重要的人生哲理,這就是,誰貪心不足,誰就會被那個“貪”字送上末路。知足可以長生,知足可以常樂,這是普遍規律。因此,聰明的人應當“去甚、去大、去奢”,凡事懂得適可而止,隻有這樣,才能保全自己的利益與生命。

在人們熟知的《漁夫與金魚》的故事中,漁夫的妻子就是貪心不足的代表:開始時隻要一個魚盆,後來要一座小木屋,再後來是大房子、宮殿、女王,最後她要做全天下的女皇……最後惹惱了金魚,把所有給她的又都收了回來,漁夫和妻子依舊一無所得。

欲望永不滿足的人,就像狗熊掰玉米,因為他們不懂得珍惜,到手的東西,便懶得再看一眼,一轉眼就棄之腦後。抓取,扔掉,再抓去,扔掉,到頭來,隻能是一無所有。

正所謂“粗菜淡飯飽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知足常樂的人,不是沒有欲望,而是他們善於克製自己的欲望而已。快樂的根本在於他們珍惜擁有的一切,不忍丟棄。他們心裏手裏全是滿滿的,便沒有辦法騰出手和心去攫取更奢侈的東西了。

很多人生情境是囿於我們的不滿足,所以,我們極力爭取,愈是要得多,反而愈覺不夠。本來擁有更多的,因為貪心反而短少了。

貪心就像是一條漏了洞的大布袋,拿著他的人並不知道,看到好的東西就往布袋裏放,一直放一直掉,當走到盡頭的時候,才發現布袋裏一個東西都沒有。

知足,並不是不去努力,相反,知足是對自己有相當的認識之後,知道自己的能力能達到如何的程度和境界而做的一種達觀的認知,沒有真正經曆過“生活”的人無法體驗真正“知足常樂”的境界。

當人們沒有能力去“覺知”的時候,總是想要向外求,唯有懂得知足後,才會向內自省。人們總是覺得“不夠”,錢不夠多、衣服不夠多、時間不夠多,好像每天都在追求一種實質的東西,但是心靈上卻沒有充實的感覺。當人們停下來思索後,才發現已失去太多了。知足才能常樂,不是一句口號而已。

“裹屍布上沒有口袋”,這是一位充滿善心的猶太富翁對別人問他為什麼把錢財散盡時的回答。錢財本是身外之物,即便窮奢極侈又能花得了多少?每個人隻睡一張床,隻有一張嘴,隻穿一身衣,離世了也是一口薄棺,一平方的泥土足以掩埋。

這就是智者的思考,帶著清新自然而又豁達開闊的心境。活著不要祈求太多,要學會知足。正所謂知足者常樂。

古時候,有個叫愛地巴的人,他一生氣就跑回家去,然後繞著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後來,他的房子越來越大,土地也越來越多,而一生氣時,他仍要繞著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哪怕累得氣喘籲籲,汗流浹背。

孫子問:“阿公!你生氣就繞著房子和土地跑,這裏麵有什麼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