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允彝見山河破碎,民族危亡,而自己又無力挽救,便決心以身殉國。他把自己著的《幸存錄》手稿交給兒子,命兒子繼續寫下去,還叮囑他變賣家產,充做軍餉,然後懷著滿腔悲憤和遺憾,跳進鬆江自殺了。夏完淳繼承父親的遺誌,和他的老師陳子龍、嶽父錢飲血酒盟誓,又一起參加了吳日升領導的抗清隊伍。但是後來,這支軍隊的鬥爭又失敗了,吳日升和陳子龍也相繼犧牲。

夏完淳沒有因義軍失敗而罷休,繼續組織鬥爭,曾在太湖地區聯絡抗清義士,但由於南明政權無心抗清,使得他的種種努力都成了泡影。

公元1647年秋天,夏完淳寫給在浙江地區被立為帝的魯王一封奏折,不慎被清軍查獲。幾天之後,他的他的嶽父錢一起被抓,被押送到了南京。

當時,在南京主持軍務的,是早已投降清朝的洪承疇。洪承疇本來是明朝的薊遼總督,公元1641年在鬆山、杏山大戰中戰敗被俘而投降清朝,後被清廷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

洪承疇聽說聲震江南的“神童”夏完淳被抓到了,很是興奮,立即令人將夏完淳帶上堂來,要親自勸他降清。

夏完淳昂首來到堂上,立而不跪,洪承疇為了勸降,也沒強其所難,反而假惺惺地說:“你年紀輕輕,懂得什麼是造反啊?一定是上了壞人的當。我看你年幼無知,不予計較,隻要你歸順大清,回去好好讀書,本督保你將來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夏完淳明明知道坐在堂上審問他的,就是叛明降清的洪承疇,但卻故意說:“我聽說明朝有個大忠臣,名叫洪承疇,在鬆山、杏山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戰死疆場,以身殉國;我年紀雖小,卻仰慕他的美名,今後我還要像他那樣殺敵報國,怎麼會投降呢?”

洪承疇身邊有個衛士,以為夏完淳不知道上麵坐的就是洪承疇,就過來悄悄地告訴他:“洪大人並沒有死,而是歸順了大清,當上了大官,現在正坐在堂上審你呢!”

夏完淳聽了,顯得很氣憤的樣子,哼哼冷笑了兩聲說:“洪先生早已殉國,天下誰個不知,哪個不曉?當時皇帝得到他殉國的消息後,曾親自設祭,淚流滿麵,滿朝文武東向遙拜,痛哭失聲。你們這些小人算什麼東西?一個個狗仗人勢,竟還敢假冒忠臣的大名,汙辱忠魂,實在是可恨可惡!”

洪承疇本來以為,夏完淳一個十六七歲的小孩子很好對付,萬萬沒想到,他竟當著這許多文武官員的麵,口口聲聲稱他是以身殉國的大明忠臣,這比打他兩個耳光還讓他感到無地自容,不由得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吩咐衛兵:“快快……快,把他拉下去,往死裏打!”

夏完淳自堂上大罵洪承疇後,就被下到獄中。他在獄中已經料到,洪承疇一定不會放過他的。然而,他根本沒把生死放在心上,終日坦然自若,談笑風生,吟詩作文,無事一般。在這過程中,他寫下了有名的《獄中上母書》、《遺夫人書》(他在十五歲時結婚,婚後一個月便參加了抗清隊伍)和詩集《南冠草》。

他在《獄中上母書》中,向母親訴說了自己忠貞不屈的愛國之心,並安慰母親說:“人生誰不死,最要緊的是要死得有價值,為國而死,正是盡了我的本分。”

夏完淳的嶽父錢沒有夏完淳那麼堅定,在獄中整日愁眉苦臉,唉聲歎氣,言談中常常流露出乞求活命的意思。夏完淳則耐心地開導他要正確對待人生。

他對嶽父說:“你還記得當初我們與陳公(即陳子龍)一同飲血盟誓時候的情景嗎?從那時起,我們為了報效國家,就已經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今日兵敗被擒,我當和嶽父大人一起慷慨就義,對得起陳公和死難義士的在天之靈,也算得上堂堂男子漢、大丈夫,怎麼能貪生怕死,在人世間苟且偷安呢?”

夏完淳說完,又寫了一首詩,贈給了嶽父。

詩是這樣寫的:

樂今竟如此,五郎又若斯。

自羞秦獄鬼,猶是羽林兒。

月白勞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

在這首詩裏,夏完淳把為國犧牲看得像出遊那樣平常。他這種英雄氣概,深深地感動了他的嶽父錢,使其克服了悲觀情緒,毅然和夏完淳一塊吟詩填詞,視死如歸。

就在這年秋天,夏完淳和他的嶽父錢等三十多人,在南京西市刑場同時被害。臨刑前,夏完淳神色不變,昂首挺立,笑傲天下,倒使那行刑的劊子手戰戰兢兢,不敢正視這個年僅16歲的少年英雄。

夏完淳死後,他的童年好友杜登春、沈羽霄收殮了他的屍骨,把靈柩運回鬆江,埋在小混山下蕩灣村夏允彝墓側。夏氏父子之墓,年年受到後世人的瞻仰憑吊,成為當地的勝跡。

夏完淳短短的一生,留下詩文三百餘篇,收集在《內史集》、《南冠草》等書中,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千古絕唱,受到人們的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