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雖然不見經傳,是個民間傳說,但卻是愛學習、長知識、動腦筋、長智慧的故事,讀來有趣。

明朝弘治年間,在廣東省沿海附近的一個農民家中,有個叫曹宗的孩子,生得聰明伶俐,自幼愛好讀書。家中沒錢送他去上學,他便在學校的教室門口聽課,等放學後,再向上學的孩子借書抄下來讀。曹宗就是利用這種方法,在一年的時間內,把《論語》和《詩經》兩本書讀得爛熟,而且能聯對作詩,成了當地出了名的小神童。

有一天,曹宗上山放牛回家,路過海邊,被幾個正在捕魚的漁民看到,其中一個認識曹宗的私下議論說:“看見沒有,他就是號稱‘神童’的曹宗,因家窮上不起學,靠在教室外聽書學會聯詩作對的!”

其中有一位叫阿山的,是個屢試不中的落第舉子,外號老舉子,平時沒啥本事,還專好咬文嚼字,今日恰巧也在這裏,他很不以為然地笑著對另一位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原來是個放牛娃子,懂什麼聯詩作對,可見世上靠訛傳騙人的不少!”

眾人聽他一說,才忽地想起來“老舉子”阿山在他們中間,頓時都來了精神,慫恿他說:“是啊,他再神,也是個孩子,哪裏是我們‘老舉子’的對手?何不把他叫過來,出個對聯把他難住,也殺殺他的傲氣,長長我們的威風!”

“老舉子”經眾人一慫恿,也想顯示顯示自己的才華,便自鳴得意地說:“和一個放牛娃聯對,實在有失我的身份;不過,諸位既然已經開口,那我就隻好屈就了。不是本舉子誇口,略施小計,定會讓他張口結舌!”

恰在這時,曹宗已趕著牛來到了他們跟前,那位認識曹宗的漁民說:“曹宗,聽說你聯詩作對很有能耐,我們漁民出個對你能對上嗎?”

曹宗說:“今日不行了,我要急著回家,母親正在家中等著我吃飯呢!回去晚了,她老人家會擔心的。”

“老舉子”站出來哼哼冷笑了兩聲說:“怎麼,你不是號稱神童嗎?怎麼今日一見到本舉子就想溜呢?”

曹宗急忙解釋道:“不是我想溜,實在是怕母親擔心。”

另一位漁民湊過來說:“不要著急,我們‘舉子’出個對,如果你能對上,就送給你一條大魚,拿回去孝敬母親不好嗎?”

“老舉子”則更是咄咄逼人地說:“如果你對不上,就得當著我們大家,承認你這個‘神童’是假的,以後不準再到處招搖撞騙。”

曹宗一聽,覺得今日如果不對對聯,他們是不會放行的;不由又想道:對就對吧,先撈他條魚回去孝敬母親。於是對阿山說:“既然如此,那咱們一言為定,隻對一聯,如對得上,你們就送給我一條大魚;如對不上,今後我這神童稱號就不要了!”

其實阿山剛才也是打腫臉充胖子,他知道曹宗如果沒點真本事,是不會被稱為神童的。他今日本想用幾句話把他嚇回去,不想他竟答應了,心中不由得有些慌神。但是,大話既然說出去了,也無法收回,他隻好硬著頭皮出對。出個什麼對呢?他忽地想到,自己經常來海灘,對魚熟悉,如果以此為題,豈不把他給難住了?於是開口說道:

沙馬鑽山洞,沙生沙馬目

“沙馬”是一種魚的名字,下聯也須用一動物名字相對才行。漁民們感到,“沙馬”是一種很少見的魚,曹宗小小年紀,根本不會知道“沙馬”是什麼,是定敗無疑了,看來“老舉子”這一招也是夠絕的。

但是,他們都未料到,曹宗竟連想也沒想地接著對道:

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頭

“老舉子”一聽,驚得目瞪口呆。

那位認識曹宗的漁民拍手稱讚說:“對得好,對得好,‘神童’就是‘神童’。”

其他漁民也說:“好,我們說話算數,就送給你條大魚吧!”

不過,此時漁民們相互一擠眼,也有了個主意,便拿出一條十多斤的魚來說:“隻要你拿得動,就拿走吧!”

曹宗也明白了漁民們的意思,隻是笑了笑,沒有言語。他找了個繩頭,拴在魚的鰓上,然後把魚推入水中,用手牽著。那魚一到水中,就遊了起來,曹宗毫不費勁地趕著牛,手牽著魚,樂嗬嗬地回家去了。

漁民們則被他驚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