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雙關回答
也就是用雙關語進行回答。用雙關的修辭方法回答,具有諷刺、幽默與含蓄的功能,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2)回避回答
如果我們不願意回答對方的問題時,可以巧妙地回避話題,讓對方無法想要得到的答案。
交際中,提問要巧,回答要妙。機智的回答是高層次語言藝術境界,能使你在社會交往中左右逢源。
輕鬆說服別人
在現實社會中,比如大家對一個問題發生爭執,雙方都在發表自己的看法,申述自己的論證,而對於對方提出的論證,並不去加以分析和反駁,這樣爭執了幾個小時之後,隻令人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說服不了誰。
其實,公隻說公的理,婆隻說婆的理,公沒有去分析、批評婆的理,婆也沒有去分析、批評公的理。這樣,不但“公”“婆”雙方,各執己見,連旁人聽了,也難辨是非。
所以,我們要想說服別人,最重要的一點,不要隻說自己的理由。自己的理由,當然是要說的,而且說得越明白越透徹越好。但是,同時也要注意到:倘若我們隻說自己的理由,無論說得多麼清楚明白,不一定能說服和我們意見相反的人,我們隻能使和我們意見相同、或對這個問題沒有什麼成見的人聽起來滿意。
(1)先了解別人的意見
我們要說服別人,必須首先透徹地了解別人的意見,看他們是怎樣想的,有了怎樣的感覺,了解他怎樣看事情。
我們對別人的思想、感覺、看法、了解得越清楚,我們的說服力就越強,越能夠替人剖疑析難,指點迷津。我們對別人的想法,了解得越多,我們言語的說服力,也就越大。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大家應練好這種“知彼”的功夫。
摸熟了通向各種人物內心的道路後,才能夠逐漸清除他們內心的憂慮,解答他們內心的懷疑,並且把那些和你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見推倒移開。
有許多口才很好的人,往往用自己的唇槍舌劍,把對方口頭上所說的意見駁倒,就以為自己說服了別人,但卻不知道別人心裏還藏著什麼疑難未解之處。這樣的“說服”,隻是口頭上的說服,心裏並沒有服。別人口服心不服,就不能算是說服。別人對你的話,沒有心服,就不會按照你的話去做。所以我們應該經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和他們接近,傾聽他們的談話,注意他們的各方麵的表現,研究分析他們的行為動機和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這些,正是我們說服別人的準備工作。
若想提高自己說服別人的能力,必須把關心別人、了解別人當作一種經常努力的工作。
(2)說服要有耐心
我們一般在說服別人的時候,所常犯的錯誤,除了過分心急,不夠耐煩之外,就是我們並沒有在說服的過程中,提高我們自己的認識。我們不外乎把我們說過的話,說了又說,說來說去,還是那一套,許多人不能說服別人,恐怕第一步就失敗在自以為是上了。
因為沒有關心別人的生活,沒有細心地去研究別人的問題,就下了判斷,自以為“一眼就看穿了別人”。就如醫生,未詳細了解病情就下了診斷結論,結果是變“醫”為“害”了。
在要說服別人以前,最重要的是把準備工作做好,先把別人的想法,別人的問題看清、摸準,反複研究,深思熟慮。在說服別人之前,多聽、多看、多想、多研究、多分析,把別人的想法、做法和問題所在看得清清楚楚,使自己得到正確的判斷。
假定我們的看法是對的,我們的意見是正確的。那麼,在我們去說服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犯些什麼錯誤呢?首先,我們可能過分心急,巴不得別人聽了我們的話,立刻點頭、說好、大為讚賞,向我們感激地說:“聽你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或“你的話,真是一言警醒夢中人,倘若我早能向你請教,早能聽到你的指點,那就不會惹出這麼多麻煩了。”
是的,這種情形不能說沒有。一個頭腦清楚,眼光敏銳,而又善於表達自己意見的人,對別人常常會有這樣的幫助。但實際上,這種情形是不太多的,在大多數場合,別人不會被我們一“說”就“服”的,我們就明白,別人的看法,想法,做法,不是一天形成的,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沒有那麼快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的。即使別人肯聽我們的話,甚至在聽我們說話時,曾經大加讚賞,大為感動,說了許多使我們非常高興的話,但回去仔細考慮之後,他們原先的想法,又可能再占上風。
何況,別人所接近的,也並非隻有一人。別人所聽到的,也並非隻有一種意見。除了我們,別人,還有他們很熟悉的或很信任的家人、朋友,也許比我們更能說服他。
如果你操之過急,就會把意見強加於人,使問題更難解決。
另一方麵,各人的思想不同,而這些思想及心裏的成見是根深蒂固的,就像一座山,要移去這座山,就需要有“愚公”的魄力和勇氣。
我們第一要耐心,第二要耐心,第三還是要耐心。遇到不能說服別人,反而被別人搶白一頓的時候,不要生別人的氣,更不能生自己的氣,也不要泄氣。說服別人也像愚公移山一樣,今天挖開一角,明天鏟平一塊,今天解釋清楚一個細節,明天說明一個要點,日積月累,相信是會解決清楚的、會說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