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警察職業心理危機幹預(3 / 3)

(1)目的:經曆創傷事件的個體敘述事件的事實。

(2)方法:請參加者描述事件發生過程中他們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實際情況:詢問參加者在這些嚴重事件過程中的所在、所聞、所見、所嗅和所為;每一參加者都必需發言,然後參加者會感到整個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Feeling Phase)

(1)目的:確定和證實經曆過的急性應激反應。

(2)方法:詢問有關感受的問題,如事件發生時你有何感受?你目前有何感受?以前你有過類似感受嗎?

第四期:症狀期(Symptom Phase)

(1)目的:確定急性應激障礙的症狀。

(2)方法:請參加者描述自己的急性應激障礙的症狀,如失眠、食欲不振、腦子不停地閃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減退,易發脾氣,易受驚嚇等;詢問事件過程中參加者有何不尋常的體驗,目前有何不尋常體驗?事件發生後,生活有何改變?請參加者討論其體驗對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麼影響和改變?

第五期:輔導期(Teaching Phase)

(1)目的:有效的應激處置教育。

(2)方法:介紹正常的反應;提供準確的信息,講解事件、應激反應模式;應激反應的常態化;強調適應能力;討論積極的適應飲酒);給出減輕應激的策略;自我識別症狀。

第六期:恢複期(Reentry Phase)

(1)目的:準備恢複正常的社會活動

(2)方法:澄清錯誤觀念;總結晤談過程;回答問題;提供保證;討論行動計劃;重申共同反應;強調小組成員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資源;主持人總結。

整個過程需2~3小時(一個單元時間)。嚴重事件後數周內進行隨訪。

2.CISD的注意事項

(1)對那些處於抑鬱狀態的人或以消極方式看待CISD的人,可能會給其他參加者添加負麵影響。

(2)鑒於CISD與特定的文化性建議相一致,有時某些民族文化儀式或宗教儀式可以替代CISD。

(3)對於急性悲傷的人,如家中親人去世者,並不適宜參加CISD。因為時機不好,可能會幹擾其認知過程,引發精神障礙;如果參與CISD,受到高度創傷者可能為同一會談中的其他人帶來更具災難性的創傷。

通過這種係統的幹預措施,發生PTSD的警務人員能重新確立對事件的應對模式,緩解不良情緒,這時應該及時中斷幹預性治療,以減少被幹預者的依賴性。而對於幹預效果不顯著的人員要定期隨訪。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否出現應激症狀,心理危機幹預人員都應對所有暴露於應激事件的個體提供心理晤談。CISD作為一種心理危機的早期幹預技術,必須與心理危機幹預的其他方法包括後續的組織、社會係統的心理支持服務,必要時輔以藥物,使早期症狀有良好的轉歸。於是20世紀90年代,Everly和Mitchell在CISD基礎上又發展了緊急事件應激管理(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目的是減少創傷性應激的影響範圍、持續時間、嚴重程度,其包括CISD及其他一係列的幹預策略。

總之,警務人員作為一類特殊的職業群體,擔負著維護社會治安等重大責任的同時,需要麵對遠超過普通人群應激強度的災難性突發事件。通過招收具有良好心理素質基礎的警務人員並訓練他們對創傷性應激事件的心理承受力,同時完善公安係統的心理支持係統,能夠有效預防麵臨災難性突發事件時PTSD的發生。而CISD等一係列心理危機幹預方法可以有效地緩解警務人員PTSD早期的症狀,並提升他們應對心理危機的能力及心理承受力,從而保障他們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