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急性應激障礙(2 / 2)

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的,但在急性期也是采取的措施之一。適當的藥物可以使患者症狀較快地獲得緩解,便於心理治療的開展和奏效。

急性應激障礙危機幹預的目的,是預防疾病、緩解症狀、減少共病、阻止遷延。危機幹預具有短程、及時和有效的特點,因此,幹預重點是預防疾病和緩解症狀。

創傷後心理減壓法:淨化傾訴、危機處理(心理支持)、鬆弛訓練、心理教育、嚴重事件集體減壓等。

“大連空難與急性心理應激幹預”我國是一個災害多發國家,各式各樣的自然災害經常發生。空難、海難、火災、地震、襲擊、疾病,一樁樁隨時可能發生的災難帶來了親人亡故,骨肉分離等悲劇。它告訴人們,生活不僅僅是喜悅,更有著深深的傷痛和長流不止的淚水,對有些不幸的人來說,生活甚至就是災難本身。2002年5月7日晚,我國北方航空公司一架麥道82飛機,在大連附近海域墜毀,機上乘客103人,機組人員7人全部遇難。當時,我國一些精神衛生學專家就受政府的邀請,進行了心理幹預。這是我國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第一次主動幹預集體性心理危機事件。專業人員在災難的急性心理應激幹預中,主要有幾重作用,第一是為危機處理機構提供意見和建議;其次是確定那些需要幹預的人,針對個人的幹預措施,如解釋支持、心理治療,甚至藥物治療。專家在大連和北京分別舉行了三次集體的心理幹預,有個別嚴重的人,還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意識到已經失去的不能失去更多。

根據曾經參加過多次災難急性心理危機幹預的專家介紹,由於幹預及時,措施得當,“5.7”空難後,遇難者家屬的失常程度相對要輕很多。一位專家說:“他們注意力不集中、有的人感覺無望而麻木;大多數人做不到不去想災難,生理上也因為受了太大的刺激而開始頭痛、疲乏、過敏……在災難的前提下,這些失常是正常現象。”當然,“剛剛起步”是對我國心理危機幹預狀況的一個客觀的評價。心理危機幹預專業人才的極度缺乏,非專業人群,如工會、人事等黨政部門人員在做心理幹預的工作,都是我們未來對心理危機幹預並不樂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