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天都會發生各種各樣如戰爭、交通事故、地震與火災、風暴、海嘯、劫持人質、槍殺等人為的和自然的災難。同時,每一個人也會由於疾病、人際矛盾、工作壓力、家庭衝突或上述災難而處於痛苦、驚慌、恐怖,甚至自殺等急性心理幹擾狀態。為了更有效地幫助處在危機中的人們盡快渡過難關,恢複心理的平衡狀態,許多精神病和心理學家經過不斷努力,逐漸發展和形成了一種針對遭遇“災難”人群的心理幹預方法——心理危機幹預。警察作為特殊職業群體,在完成急、難、險、重職業任務外,還承擔社會救災、搶險等重大應激任務。警察也成了心理危機的易感人群,對警察進行心理危機幹預確有必要。
一、心理危機與危機幹預的概念
1.危機的概念
人與環境之間始終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中,任何人都會在其一生中的某個階段遭遇困難、應激,或遭受心理創傷。但實際上應激和創傷的緊急狀態本身並不直接構成危機,隻有在主觀上認為創傷性事件威脅到需要的滿足、安全和有意義的存在時,個體才會進入應激狀態;而當個體麵臨逆境,缺少環境(社會)支持,缺乏應付技巧,不能解決問題時,會產生緊張、焦慮、抑鬱和失望等情緒問題;由於個體不能承受極度的緊張和焦慮,發生情緒崩潰或想尋求解脫,導致情緒失去平衡,才會進入危機狀態。當然,當人處於應激狀態及“最低”的功能狀態時,額外的、小的刺激也有可能打破平衡,使其進入危機狀態。
危機(crisis)是一種個體運用自己尋常的方式,不能應對所遭遇的內外困擾時的反應。一般發生於個體遭遇到無法避免的、強度較大的應激性事件,動員所具備的應付手段失敗時,存在明顯的急性情緒、認知及行為上的功能紊亂,個體處於一種心理失衡的狀態。經過重新認識和調整,大多數處於危機情況下的人可以建立新的平衡,渡過危機。危機的持續時間一般較為短暫,不超過6~8周。
2.心理危機的類型與結局
危機的類型有:①發展性危機。個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急劇的變化和轉變,如就業、移民、退休等。②境遇性危機。遭遇罕見或異乎尋常的事件,如交通事故、空難、洪水、地震與火災等。③存在性危機。人生的重大問題,如目的、責任、獨立性、自由、價值、意義等。
危機的結局可以分為:①有效地應付和渡過危機,獲得經驗和成長;②暫時渡過危機,但並沒有真正將危機造成的影響解決好,而是遺留下來一些認知、行為、人格問題等,以後在一定條件下再次浮起;③心理、生理崩潰,導致物質依賴與濫用、自殺、攻擊或精神疾病等。危機的表現與處於急性或延遲性應激障礙者類似。
3.心理危機幹預的概念
心理危機幹預(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對處於心理失衡狀態的個體進行簡短而有效的幫助,使他們渡過心理危機,恢複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水平。危機幹預是短程和緊急心理治療,本質上屬於支持性心理治療,是為解決或改善當事人的困境而發展起來的,以解決問題為主,一般不涉及當事人的人格塑造。危機幹預的時機以急性階段最為適宜,幹預過程包括通過傾聽和關懷,弄清問題實質,鼓勵當事人發揮自己的潛能,重建信心來應付麵臨的問題,恢複心理平衡。
二、心理危機幹預的措施與步驟
1.心理危機幹預的目的和方式
心理危機幹預的目的是通過適當釋放蓄積的情緒,改變對危機性事件的認知態度,結合適當的內部應付方式、社會支持和環境資源,幫助當事人獲得對生活的自主控製,渡過危機,預防發生更嚴重及持久的心理創傷,恢複心理平衡。
心理危機幹預的方式有:電話谘詢、個體谘詢、團體谘詢、家庭和社會幹預、信函和網絡、現場幹預等。我們重點介紹前三種方式。
(1)電話谘詢
電話作為危機心理谘詢的一種工具,具有超越時間空間限製、方便、快捷、及時、節省、有安全感、匿名、避免依賴等長處,非常適合危機谘詢。在危機事件方式時,許多心理谘詢與精神衛生服務機構都會在第一時間裏作出反應,設立谘詢熱線或援助熱線。例如,在SARS期間,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谘詢心理學專業委員會(籌)和北京大學心理係合作,僅用幾天的緊急籌備,於2003年4月29日開通了每天12小時的“SARS心理援助熱線”,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林業大學、首都師範大學、青春熱線、婦女熱線、殘疾人熱線和進城務工熱線的心理谘詢和治療專家,以及專業心理衛生工作者提供熱線服務。受到社會民眾歡迎。但電話谘詢也有交流信息受限等不足,如難辨別對方年齡、不能觀察非言語反應、隨時困難終止谘詢。
電話谘詢的基本原則與麵談谘詢大致相同,這些原則包括真誠、尊重、專注、讓當事人自覺及保密。電話谘詢過程最重要的是耐心聆聽及適當地表達谘詢師的專注,不要急於作出回應。當真正明白了來話者的處境和感受,可適當地表達理解、接納、支持和鼓勵,但不要急於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要做沒有把握的承諾或不切實際的安慰。當來話者的詢問超過了接話者所懂所知的範圍,可坦誠讓對方知道,並將電話轉給其他能解答有關詢問的人士或機構,即轉介。電話谘詢一般應該依據以下工作原則:
①視來話者問題性質及程度、危急性,決定電話交談時間長短。
②盡可能營造溫暖、關懷、安全、接納的電話談話氣氛。
③傾聽、引導來話者多說一些話,協助他情緒宣泄,並注意收集必要的信息。
④開放自己經曆危機事件的經驗與感受,使來話者覺得不孤單、不特別。
⑤讓來話者了解自己哪些反應是正常的,哪些是特別的。
⑥討論做些什麼能讓來話者感覺好些,如詢問來話者希望有什麼改變。
⑦提供支持和鼓勵,讓來話者看到自己的力量及他可利用的資源。
⑧對來話者談話中所表現出的正向態度及改變適時給予肯定。
⑨教給來話者簡易的壓力處理技巧,增加其適應能力。
(2)個別心理谘詢
危機中的個別谘詢主要是用心傾聽來談者的心聲,陪伴他一起解決問題。在危機麵前後,有些人會因恐慌、焦慮、悲痛、無助,轉而抱怨、憤怒,甚至責怪政府、醫院或他人,這是很正常的反應,谘詢師盡量不要激動或生氣,尊重並接納受助者的情緒感受,並給予支持。
具體做法如下。
①引導來談者充分談出這些日子以來的感受和身心反應,接納擔心、恐懼、焦慮、無助、沮喪、失落等情緒。
②強調各種反應的正常性,及個人的獨特性與個別差異,避免自責和自扣帽子,充分給予支持與鼓勵。
③注意來談者的信念,若有引起情緒困擾的不合理信念,引導重建理性認知。
④給予準確的關於事件的信息(如SARS 的症狀、傳播渠道、防範措施等)。
⑤進一步教導更有效的應對策略(如放鬆技巧、呼吸、冥想、運動等)。
⑥引導來談者討論、覺察自己經曆SARS 突發事件後的看法有哪些改變等。
⑦協助來談者麵對因突發事件帶來的生活改變狀況,包括環境的改變與適應、想念原來環境或家人、生活上所需的新技巧(如適應隔離環境)等。
(3)團體心理谘詢
一般在危機幹預中團體谘詢非常有效。團體谘詢是在團體情境下進行的一種心理谘詢形式,它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係,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以發展良好的適應的助人過程。團體谘詢的特色在於培養人的信任感和歸屬感,由對團體的信任到信任周圍的其他人,由對團體的歸屬感擴大到對學校、社會及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危機中,許多人都有緊張、恐懼、擔憂的情緒,團體中的分享,可以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通過觀察別人的反應和探討自己的反應,而想到應付危機的方法。